“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9月25日,在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彭加木烈士事迹展览馆,一场主题党日活动正在进行。
“一位在罗布泊失踪的科学家,充满神秘色彩。”这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刘会良脑海里对彭加木的印象,然而,今天的这堂主题党日活动让他对彭加木有了新的认识:充满爱国情怀、甘当铺路石、敢于创新……刘会良说,彭加木身上有太多东西值得青年科技人员学习。
为边疆“添草加木”
彭加木原名彭家睦,1925年出生在广东省番禺县。1947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综合科考委员会任助理员、助理研究员。
1956年,中国科学院决定组建综合考察委员会。彭加木主动请求赴新疆考察:“我志愿到边疆去,这是夙愿……”请愿书中,彭加木把自己的名字“家睦”改为“加木”。他说,要跳出小家庭,到边疆去,为边疆“添草加木”。
1957年,彭加木罹患重病,医院一度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在病榻上,他念念不忘的是支援边疆的工作。
1957年,病情稍有缓和,彭加木就来到新疆,他了解到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急需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后,回到上海,动员了一批科研人员来到新疆筹建了化学实验室。当年和彭加木一起来到新疆的科研人员后来都留下了,同时培养了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
1958年,彭加木再次病倒,但他并未退缩。后来,与病魔斗争、献身边疆的彭加木成为科技界的楷模,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罗布泊的研究要在中国”
在新疆,彭加木的足迹遍布天山南北。
他每年在新疆工作3个月左右,带领科研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大漠戈壁,采集各类化学样品、病害标本,回到实验室昼夜实验、观察,先后分离提纯了危害玉米、小麦、甜瓜等的病毒,为新疆植物病毒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964年、1979年,彭加木两次到罗布泊外围做科学考察,发现了大量的贵重资源,填补了一些重大科研领域空白。彭加木找到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现新疆生地所)原所长夏训诚说,“罗布泊的研究要在中国。”他建议两人联名提出组建罗布泊综合科学考察队。
1979年,彭加木要求调到新疆工作。1980年1月,彭加木担任中科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兼新疆化学研究所副所长。5月,彭加木开始了他的第三次罗布泊科考。
在持续多天的艰苦跋涉中,彭加木带领科考队采集了众多生物、土壤标本和矿物化石,收集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科考队实现了中国人组队第一次穿越罗布泊核心地带的壮举。在沿古丝绸之路南线再次横贯罗布泊地区时,科考队遭遇了骇人听闻的沙尘暴和数次陷车,补给严重不足。大家决定向最近的部队求救,需求已被批准,但彭加木仍觉得飞机运水价格太昂贵,决心继续寻找水源。
“我往东去找水井,彭。”这句话成为彭加木留给世人的最后一条讯息。此后,官方和民间组织过8次大规模的寻找,均没有结果。
彭加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著名科学家彭加木罗布泊考察时殉职。”人们始终不愿意相信,一年多后,才终于接受了彭加木殉难的事实。
1981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彭加木“革命烈士”称号。
2009年,彭加木被评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2019年,彭加木获评“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彭加木走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019年,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恢复重建了彭加木烈士事迹展,目前已成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党员主题教育基地,并向社会开放。
为了继承彭加木的遗志,在之后的30多年里,夏训诚带领团队先后32次深入死亡之海,对罗布泊的研究有了许多突破。
彭加木为我国科考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化成了罗布泊永远的丰碑,感染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研人不断前行。
(编辑:程艳)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