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在主题教育中,深化“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实施“边境小康村党建示范引领工程”,着力把44个沿边村率先建成小康村,奏响“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主旋律。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全方位”筑牢堡垒,组织强边党旗红。
一是以自然村(村民小组)党支部为重点,扎实推进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努力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党的光辉照边疆”的桥梁、纽带和阵地,党的“神经末梢”延伸到了边境最前沿、大山最深处。125个党组织达标创建,完成目标的94.6%;17个村(社区)建成示范党支部,完成目标的77.2%;采取财政补贴、跟班锻炼、聘请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等方式,培育村组后备力量547名,由乡(镇)党委进行培养、管理和教育。170名符合条件的村干部和后备力量,全部纳入“村(社区)干部能力素质和学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选派10名处级干部担任边境乡镇小康村建设工作队长。采取“万名党员进党校”等方式,培训党员2961名。培养党员致富带头人514名,988名有帮带能力的党员结对帮带4150户农户。整合资金13.5亿元建成5038个村组活动场所,党的旗帜在边境基层阵地高高飘扬。
二是“一体化”多方联动,守土固边建长城。坚持守边有责、守边负责、守边尽责,以边境村寨、国门村寨、民族团结、军民融合为重点,不断深化拓展“军警地共建”,通过市县党委统筹运作、基层组织全面对接的方式,军警部队党组织与10个边境乡镇党委、40个边境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实现了同频共振、高效联动。整合海关、边防、检疫、口岸办等力量,在口岸区域成立国门党工委,打破条块分割藩篱,用“红色名片”催生沿边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推动了边境地区党政军警民各方力量深度融合,构筑了边疆民族地区安全稳定屏障。
三是“多维度”引领发展,富民兴边奔小康。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边疆民族地区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组织实施“领头雁”培养、集体经济强村、兴边富民、自我振兴、阵地覆盖“五项工程”,使各类项目成为“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载体,推动各级党员干部成为富民兴边的使者、责任人和实践者。以村级“四位一体”项目为龙头,在44个抵边村(社区)发展299个自然村(村民小组)全覆盖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66个、农产品加工企业9个,建立党组织5个,把生产经营统筹起来,带领闯市场、找门路,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全速推进“四位一体”试点项目,完成投资6441万元;“十百千万”示范创建工程和兴边富民工程全面启动建设,完成投资1215万元;建成沿边公路400公里、占总任务的69.8%,争取到位资金1.9亿元、占总投资的89.6%。
四是“广覆盖”优化服务,和谐稳边聚民心。构建“党委把方向、政府强保障、军队当骨干、警方抓治理、群众都参与”的管边控边机制,党政军警民共筑百里边关,形成了扁平化、一体化的快速反应指挥联络体系。牢固树立“出入有境、服务无境”理念,开创了“延时服务式”“预约施检式”“随叫随办式”“假日值班式”等服务模式,实现了“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便利化通关。开展“唱国歌、升国旗、走边关”等主题活动136次,每月主题党日和重要节日、重大活动,组织辖区内党员、群众共同举行升国旗仪式232次。
五是“立体式”汇聚力量,开放活边显优势。推动对缅开放“五通”,努力把临沧建设成为“一带一路”“辐射中心”的重要通道、基地和平台,成为云南、西南乃至全国面向印度洋开放的重要通道、枢纽和节点。通过引进、考录缅语专业人才和自主培养等方式,每个边境乡(镇)至少有1名能进行基本会话交流的缅语人才;在边民互市点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11支,开展政策咨询、纠纷调解等96场次;开展劳动技能培训23期、3201人。10个边境乡(镇)创建“友好村寨”7个,建立国门学校10所、国门医院7所、国门书社8间。依托“阿数瑟”对歌赛、“摸你黑”、泼水节、沧源国际佤族音乐节等节会平台,加强与邻国的人文交流,活跃经贸往来。
(编辑:李华)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