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评:有一种乡村振兴,叫留住乡愁
来源:新华网 韩 振 发布日期:2020-10-0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今年的国庆双节,乡村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乡村游不只是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还有最吸引游客的文化基因——乡愁。

  乡愁,是一种风景。从“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到“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乡愁总是联动着山水人家。家乡的一庭一院一草一木,让乡愁变得具象而浓烈,即便海角天涯,总能触景生情,让人魂牵梦绕。

  乡愁,是一种人情。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到“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乡愁总关乎着山河故人。故乡人总在我们心底的最柔处,他们的悲欢离合也总是牵动着我们的喜怒哀乐。

  乡愁,更是一种动力。让无数归乡人带着豪情壮志,加入了建设家乡、美化家乡的行列,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从一定程度上说,乡愁里装着的风物和人情,是我国乡村的灵魂。但城镇化的车轮中,不少地方却抛弃了灵魂,变得没有乡情。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又让乡愁变得可感可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二十字”方针,更是为我们绘制了一幅诗情画意的新农村图景。然而,美好的愿景转化为现实,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当务之急是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少一些大拆大建,多一些风貌保留,少一些千篇一律,多一些乡土味道。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不少地方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比如,有的村庄大力整治村容村貌,由过去的“脏乱差”变成了现在的“白富美”;有的村庄积极发展特色产业,由过去的“三大坨”变成了如今的“花果山”;还有的村庄深挖乡土文化,由过去的“文化荒漠”变成了如今的“精神绿洲”……

  这些探索,极大丰富了我国的旅游产品形态,让乡村成为新兴的旅游目的地,满足着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过去,大山大水粗放式的观光旅游几乎是旅游的代名词;如今,小桥流水个性化的观光旅游越来越受到群众喜爱。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村庄,终将为乡愁而改变,也终被乡愁而改变。

  国庆长假,又逢中秋,人们的这个假期注定绕不开乡愁。幸运的是,古人的乡愁,往往只能是“借酒消愁愁更愁”,而我们的乡愁,因为能够“千里江陵一日还”,而变得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