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0日,新华社播发消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得知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乡亲们生活有了明显改善,我感到很高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近年来,多个少数民族先后实现整族脱贫,这是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希望乡亲们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再接再厉,继续奋斗,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时隔不到一年,2021年4月25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视察时,又充分表达了对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的关心和厚爱: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这一年来,毛南族群众和全区各族人民一起,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摆脱贫困,接续奋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
牢记嘱托乘势而上
“我们过上好生活,永远不忘党恩情……”如今在毛南山乡,《柳啷咧十颂党恩》的歌声随处飘荡。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成为毛南儿女不懈奋斗的动力。
一年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组织县乡村“三级书记”、组建143支7450人的宣传小分队进村入户宣传;与媒体合作,制作了《日子越过越红火》毛南歌曲和电影《山的那边有条河》,展现毛南族整族脱贫的崭新面貌。
“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环江新时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思想武器,为打造‘双高三融、四县两城、三百四带’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根本遵循。”县委书记黄荣彪介绍,一年来,环江乘势而上——
打造培育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万亩油茶等3个省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获农业农村部“三品一标”农产品认定27个,带动全县特色水果及油茶种植26.8万亩。发挥“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优势,高产桑园种植达19.8万亩,蚕农养蚕年收入11亿元。
实施“湾企入环”专项行动,打造产业集群。2020年,总投资10亿元的华威科技公司年产2000万台智能终端产品项目成功投产;华能120兆瓦风电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3.3亿元,增长29.1%;提供就业岗位6300个,有效解决县城附近两个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4029个移民家庭就业问题。
给总书记写信的毛南族群众谭美春,2020年通过种植水果收入18万元,同时带领合作社销售砂糖橘50万公斤,带动周边群众增收。今年初被推选为村委副主任的她对记者说:“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鼓舞人心,现在我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信心更足了。总书记要是到环江,我一定从自家果园里摘一个最大最甜的给总书记尝尝。”
总书记的谆谆教导和殷殷嘱托,也极大地激发了八桂儿女更加发愤图强。
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凝心聚力、迎难而上、尽锐出战,全面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全区63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37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如期兑现了向党中央立下的“军令状”和向全区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脱贫攻坚广西答卷,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八桂华章。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脱贫之后,毛南儿女没有松劲、歇脚,而是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防止返贫监测网络、通达畅通交通网络、高效便捷电商网络,拓宽了群众发展路子。至2020年底,环江全县村屯硬化道路达2800公里,相当于环江到达北京的里程;通过电商网络销售农特产品8万吨,有效实现疫情形势下无滞销的目标;监测对象存量128户435人,有效守住防止返贫底线。
研究出台监测政策体系,通过能人带领、技能扶持、特惠政策等手段,拓宽监测户和边缘户就业渠道,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守好防止返贫底线。
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双高”项目建设为抓手,完成2条县际二级公路,6条县内二、三级公路建设,促进农村路网提档升级,实现通村通屯道路硬化率100%,构建了“内通外联”交通网络。
建设高效便捷电商网络,插上跨越发展翅膀。全县所有行政村宽带和4G无线网络实现全覆盖;5G网络基站建设有效推进。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服务体系,行政村物流覆盖率95%,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放眼广西,针对一些脱贫地区发展基础仍然比较薄弱、部分脱贫人口存在返贫风险、巩固脱贫成果任务还很艰巨的实际,我区坚持靶心不变、力度不减——
坚持“自治区负总责、市县落实、乡村实施”“五级书记”抓扶贫等工作机制不变,坚持和完善扶贫专责小组工作机制,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根据工作实际优化调整。坚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力度不减,坚持驻村帮扶队伍不撤和定点帮扶关系稳定。
对照国家标准,结合实际确定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给予倾斜支持。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加强专项救助、临时救助。全面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开展常态化部门信息比对预警,加快建立联防联动防贫监测帮扶机制。
按照“前端抓好技术支撑,中间抓好生产组织,后端抓好市场营销”的要求,强化主导产业、龙头带动、科技支撑、产品销售、支持保障“五大环节”,持续支持县级“5+2”、村级“3+1”特色产业发展,加强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等全产业链项目建设,加大对企业等经营主体的扶持,完善带贫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
完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自主创业、发展产业、务工就业扶持政策,支持配套产业园区和就业扶贫车间建设,帮助搬迁群众稳定就业、稳定增收。进一步完善易地搬迁安置区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升安置点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积极开展移风易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帮助群众融入新环境、新生活。
坚持粤桂协作,突出产业、就业、消费、人才等重点,保持帮扶资金、人员力量、工作机制等总体稳定,创新帮扶方式,提高协作质量。拓展协作广度深度,做好“东融”文章,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完善区内发达市县对口帮扶欠发达市县工作机制。
迈上乡村振兴新征程
毛南儿女牢记总书记嘱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年来,环江补齐民生短板弱项,不断夯实乡村振兴建设基础。在县城区新建3所幼儿园、3所义教阶段学校,增加学位4000个,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2.9%,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2.1%;完成中医医院建设,引进民间资本在移民安置区投建复康医院,解决群众就医后顾之忧;大力实施大石山区饮水安全工程,全县农村“有安全饮水”达标率100%。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安全感。
统筹抓好生态修复、公益林管护、石漠化治理工作,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100%,森林覆盖率78.4%,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以特色农业为支撑、以乡村自然风光为主线、以毛南民族文化为要素,把全县12个乡镇划分为4个不同特色发展区域,着力打造文旅结合、三产融合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开创毛南山乡振兴发展新格局。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
今年初,全区农村工作会议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部署要求,结合广西实际,从风貌塑形、产业做实、文化铸魂三个方面对乡村振兴工作作出了系统部署——
坚持规划引领,有序推进“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加快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打造彰显桂风壮韵的乡村新风貌,让乡村美起来。
立足林果蔬畜糖茶桑蚕等特色资源,突出绿色、富硒、长寿等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绿色、有机高品质农产品,总结推广螺蛳粉产业发展经验,打造一批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桂字号”农业品牌,持续做实乡村特色产业,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不断丰富乡村经济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民增收空间,让农民富起来。
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传承和发展优秀农耕文化,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着力营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构建治理有效、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让乡村精气神提起来。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视察时深情地说,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决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最近,广西推出重磅举措:从今年起至2023年,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三大专项行动,聚焦乡村“形、实、魂”全面提升,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改善乡村发展基础条件,计划项目建设超过1.1万个,完成投资约7480亿元,有效增加乡村公共服务资源,大力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新征程上,八桂儿女目标明确,步履坚定,奋斗不止。
(编辑:彭凤平)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