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触网”促保护传承
来源:经济日报 孙 巍 发布日期:2021-06-2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线上小吃街”“非遗音乐周”“非遗网购节”……如今,不少线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成为网友热捧的对象。

  近年来,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不断激发传统行业变革,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搭乘数字经济的快车向“网红”转型。尤其是有关政策不断出台,让非遗“网红”之路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发布的《“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强调,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培育一批“网红”品牌。

  数据显示,我国有近90万项非遗资源,但并不是所有非遗项目都适合商业化。个别“网红”非遗项目也引发了一些质疑,有人认为其缺乏创意,有人则担心过度开发。这表明,非遗“触网”应平衡好保护传承和创新开发之间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本末倒置。

  具体而言,首先应以人为核心,让非遗“活”起来。非遗是以人为核心的活态传承,应对非遗传承人、传播者和消费者的特点综合考量,为非遗“网红”市场注入更活跃的生命力。

  其次,运用好数字媒介技术,让非遗更可“感”。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的加持能够让非遗“听得见”“摸得着”“带得走”。但也应注意数字媒介展现非遗文化的局限性,避免让非遗品牌塑造止步于表面、流于形式。

  最后,合理推动非遗品牌开发,让转型更有“序”。应进一步提升非遗产品设计与制作水平,同时,更加有序地推进非遗品牌转型升级。在原汁原味保持非遗产品形态和文化精髓的前提下,扩大非遗的品牌影响和产业链条。

  非遗传承既需要保护传统技艺,也需要不断拓宽非遗传播渠道。只有合理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非遗的“网红”之路才能更稳、更好、更远。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