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和人民心贴心丨“用一针一线绣出更精彩的生活!”
来源:新华社 骆飞、田德丰 发布日期:2022-04-2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2021年2月3日,牛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现“黔西市”)化屋村考察时,点赞苗绣、蜡染等少数民族非遗技艺和文化,并与蜡染师彭艺亲切交谈。近日,新华社记者回访了彭艺。

  【情景回放】

  立春时节,乌蒙山腹地细雨绵绵,青山如黛。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越过一道道山梁一道道弯,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深山大江边的苗家小村,一排整齐有致的白色小楼映入眼帘。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化屋村村民以苗族为主,民族特色鲜明,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苗绣、蜡染等成为这个村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吸纳了数十名村民就业。

  习近平总书记下车步行察看村容村貌。走进扶贫车间,精美的苗族传统服饰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这是手工做的吗?价格多少?销路怎么样?”

  “有机器绣,有手工绣。机绣的,一套价格一千多元。手绣的,一套可以卖到一万八千元。不只是苗族同胞会买来穿,不少游客也很喜欢。”村民回答了总书记的问题后,蜡染师彭艺向总书记讲述了自己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回乡创业的经历。

  “很好!你也是不忘初心啊!苗绣既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你们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家,一定要把苗绣发扬光大,这既是产业也是文化,发展好了既能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同时也能为产业扶贫、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彭艺心声】

  我是土生土长的化屋村人。小时候,是沿着“手扒岩”爬出去上学的。上大学,也是靠社会资助完成学业。现在,我选择回到村里创业,就是要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那天,总书记点赞苗绣“何其精彩”,让我倍感自豪。

新华社记者 骆飞 摄

  作为苗族非遗文化传承人,我很振奋,总书记的关注激活了一方水土的文化记忆。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的工作室发展迅速,接到了不少省内外订单。约30名易地扶贫搬迁家庭的妇女在我的工作室当绣娘、染娘,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我们村的特色民族手工业与乡村旅游结合,推出了不少文创产品,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现在,我致力于在传承苗族传统特色手工技艺基础上,谋求多元跨界、融合创新,通过和更多人一起努力,把苗绣发扬光大,用一针一线绣出更精彩的生活!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