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最近身体还好吗?有什么困难,知会我们一声,我们帮您解决……”用方言和村民交流的人叫魏延明。
两年前,魏延明从国家审计署到贵州省丹寨县挂职交流,任兴仁村党总支书记。来之前,他就给自己定下了要求:吃丹寨饭,说丹寨话,做丹寨人。不到半年,就学会了当地方言,时常与老百姓拉家常。很快,村里人都把这个北京来的干部当成了“自家人”。
万事开头难。彼时兴仁村的发展状况并不理想,产业单一,农民收入低,村干部年龄偏大……为了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魏延明遍访村民,用心倾听诉求。
只有产业振兴乡村才能振兴。魏延明注意到,村里有30亩吊瓜试验田。于是他因势利导,带着村“两委”班子争取东西部协作资金,在试验田的基础上,将吊瓜面积扩大至近800亩。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吊瓜产业要想丰产,必须在种植与管理上下苦功夫。如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魏延明和村“两委”号召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由合作社党员干部认领责任田,种好分包地,年底收获时排名。“每个人认领责任田,耕好责任田,形成互相赶超争先的氛围。”他说,这样一来大规模产业基地的管护难题,就能从制度上得到解决。
“一年务工能有1万多元收入,再加上田地租金,在家门口就能致富。”村民彭树英说。
这些天,兴仁村吊瓜基地一个个小瓜火红透亮,十分抢眼,村民们三五成群忙着采收。“今年预计吊瓜产值在150万元左右,通过务工、土地流转、产业分红等形式,带动周边约9000人次就业增收。”魏延明说。
丹寨县森林覆盖率高,生态优势突出。依托资源禀赋,村里计划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起初,不少村民心存顾虑,不愿意流转土地。魏延明和村“两委”班子成员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给大家讲解产业实惠,98户村民终于将700亩林地流转出来。
如今,一排排天冬整齐排列,长势喜人。“明年这个时候,天冬就可以产生经济效益。”村干部王珂说。
外出交流、开会研讨、查资料、找出路……两年来,魏延明已经从普通干部蜕变为乡村致富能手。工作中,他下功夫培养致富带头人,鼓励退役军人、大学生回乡工作,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有了人才支撑,乡村振兴在望。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