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苗绣:指尖技艺促增收
来源: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 潘江平 杨振强 发布日期:2022-12-2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绣娘们围坐在一起,每个人面前摆放着一个小竹篮,里面装满了绣布和绣线。她们一边聊天,一边忙着绣活,娴熟的技艺让针线在她们的指尖“轻舞”。

  “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以布为纸,指尖针线跳动,手中画卷已成。”今年49岁的刘昌英,是贵州省级非遗苗族刺绣的传承人。别看现在的她在刺绣圈内小有名气,但9岁初学刺绣时,也曾被自己的妈妈“拒收”过。

  “我从小看着妈妈和外婆绣花,自己也很想学,可是妈妈说我太小学不会。”吃了闭门羹的刘昌英,铆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偷偷自学起来。那时家里比较贫困,没有富余的布,她便在自己的裙子上练习绣花。

  看到裙子上的刺绣,刘昌英的母亲觉得女儿确实有天赋,便开始教她刺绣技艺。“我当时身材矮小,踩不了织布机,就学着大人的样子比划,掌握动作要领。”刘昌英说,后来她渐渐长高,到了13岁就能熟练地飞纱走线了。20岁起,她开始独立制作刺绣作品。

  为了让更多人熟知刺绣技艺,刘昌英来到凯里市展出作品。她的作品吸引了不少业内人士和外宾的目光,订单越来越多,名气慢慢打响。转眼间到了2014年,业内口碑颇佳的刘昌英决定返回家乡黄平县发展。“回家发展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响应政府的‘锦绣计划’,传承好我们的苗绣文化;二是订单越来越多,家乡还有很多刺绣能手,我要团结带领姐妹一起把苗绣文化推广出去。”她说。

  一个人独立完成一整套苗族服饰的刺绣,少则数月,多则数年。耗时长不利于刺绣产品的生产和出售,刘昌英想到了成立合作社,把身边的绣娘们都动员起来,整合资源,分工协作。这些年,她先后培养了600余名绣娘。

  绣娘龙通兰和刘昌英认识20多年了。合作社成立以后,龙通兰主动加入,每个月收入有2000多元。截至目前,刘昌英通过社区党支部组织的多场培训会,成功将苗绣技艺推广到更大的舞台。

  4年前,刘昌英携手6名绣娘带着苗绣作品前往北京参展,吸引了全国人民和外国友人的目光。去年3月,她在黄平县“锦绣兴乡村”妇女手工技艺大赛中再次斩获现场竞技一等奖。“苗绣既是民族文化传承和生活创新的载体,也是拓宽居家妇女就业的渠道。”刘昌英认为,坚持传统手艺,做出的作品才有“魂”,她希望把苗绣技艺一直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