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送“技”下乡、服务“三农”,科技特派员用心用情宣传贯彻党的“三农”政策,不遗余力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勇做科技创新创业领头羊,勇挑带领乡村脱贫致富重担,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挥了重要的科技人才支撑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进一步抓实抓好”。
“高位嫁接、重心下移”,这一制度在农村开花结果。自1999年福建省南平市率先推出科技特派员制度以来,数十万名科技特派员穿梭山林、躬耕乡野,矢志不渝地践行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庄重誓言,点亮了农村发展的科技之光,架通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桥梁,延长了农业产业链,结出了累累硕果。
习学良:“核”中守初心 “桃”李满苍山
习学良察看核桃生长情况。
漾濞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中部,有着悠久的核桃栽培历史,被誉为“中国核桃之乡”。行走在漾濞的山坡峡谷、田间地头,到处都能看见有着百年树龄的核桃古树。
核桃产业是云南省高原特色八大产业之一。漾濞全县核桃种植面积100万余亩,年产量5万吨。小小的核桃承载着漾濞的历史与今天,是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
习学良是土生土长的漾濞人,自1991年大学毕业后便一直在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从事核桃研究工作。谈起与核桃的渊源,习学良动情地说,他出生后,母亲的奶水不足,是祖母研磨核桃浆把自己喂养大,儿时就跟随祖父上山嫁接核桃,家里靠卖核桃供自己读完大学,“可以说,核桃树是生我养我的母亲树”。
习学良(右)和村民在核桃园中察看套种大麦的生长情况。
2012年,习学良回到家乡,出任漾濞核桃研究院的首任院长。2021年任期结束后,本已调回昆明的他却总觉得“看不到核桃树心里空落落的”,便主动申请了省科技厅的科技特派团项目,自此又长时间到漾濞出差。
“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扎在核桃园里,一边做科研,一边为农民答疑解惑。”作为云南省漾濞县核桃产业科技特派团团长,习学良带领由省州县和企业科研人员组成的团队扎根苍山西镇光明村,依托当地良好的土壤、气候条件,开展林下套种试点工作。
近年来,由于市场波动,核桃干果收购价格下跌。许多农民外出打工,对核桃树疏于管护,核桃的产量、品质得不到保证,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使核桃产业陷入恶性循环。
“只有留得住人,乡村才能振兴。全县90%的农民依靠种植核桃为生,面对这种形势,我们的任务就是想办法提高农民综合收益,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习学良说。经过走访调研,科技特派团为漾濞核桃产业提出“精准施策、分类经营、农旅融合、降本增效”的发展思路。
走进光明村的万亩核桃生态园,绿油油的核桃树下,层层麦浪闪烁金光。“核桃与麦子、蚕豆间套作复合栽培,同时在林下散养畜禽,在耕种的同时,起到了为核桃树施肥、松土、除草、浇灌的作用。核桃与粮食协同共生,实现树上产油、树下产粮,缓解了果粮矛盾,稳定了果农收益。”习学良表示,通过推广“核桃—作物复合系统”模式,可以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也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保障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一条适合云南山区实际的可行路径。
在当地政府和科技特派团的引导下,光明村在发展核桃产业的同时,探索出一条农旅融合发展之路。依托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核桃古树资源,光明村引进旅游公司参与运营,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科技特派团的“智囊”也为光明村量身打造了“树长千年,人活百岁,吃古树果,享长寿福”的宣传口号。许多游客来到这个小山村,品“核桃宴”、享“养生游”。
“我们在核桃园遇到游客,会为他们讲解导览。游客把漾濞核桃带回家馈赠亲友,也能吸引更多人到漾濞旅游,带动农民致富增收。”习学良说,用专业知识帮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就是“科特派”的使命。
赵顺山:扎根戈壁滩 绿洲遍山川
赵顺山下乡为果农讲解苹果树春季管理技术。
一年之际在于春。近日,在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永康镇永乐村,赵顺山正在实地开展果树管护培训。“1月至3月修剪苹果树,主要是为了解决光照、培养合理的树体结构、更新结果枝组,为丰产增收打基础。”赵顺山爬上钢梯,一边讲解修剪要领,一边锯掉病残枝条。
“这次培训特别及时!”永乐村果农顾广武说,“赵老师讲解果树的修剪技巧和嫁接方法,手把手教授管护知识,为我们解决了许多技术上的难题。”
“春季是果树管理的关键时期,我的职责就是为果农开展技术服务,帮助大家掌握技术,种好果树。”自2002年被选派为科技特派员以来,今年54岁的沙坡头区自然资源局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林业工程师赵顺山,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干了整整20年。
赵顺山(右二)在现场为果农进行技术指导。
“当年科技特派员制度刚开始在宁夏试点,我觉得这是个服务更多群众的机会,就报名参加了。”赵顺山说,他上岗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到当时的中卫县甘塘镇沙坡头设施果树示范基地进行科技创业,为园区内的设施果树种植户提供技术服务。短短两年时间,赵顺山和另外两名技术员克服重重困难,不仅让设施基地种出的油桃在本地叫得响,还协助镇政府在沙漠边缘建成了有180座设施林果温棚的示范园区,对当地设施果树产业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2008年,赵顺山响应政府号召,注册成立了技术服务公司,承包了63座日光温棚,规模种植油桃、葡萄、设施蔬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他的示范带动下,沙坡头区涌现出一大批设施果树种植户,全区设施果树温棚由原来的300多座发展到1000多座,设施果树也成了沙坡头区特色产业。
“看着大家有了致富的产业,我心里特别高兴。”这些年来,从最初的沙坡头地区到如今中卫市的10多个生态移民村,赵顺山步履不停,服务的范围越来越广,服务的对象越来越多。“2012年,我刚到沙坡头区鸣沙村开展科技服务的时候,那里还是一片荒滩,如今村里家家户户种上了果树,房前屋后绿荫如盖、果香四溢。”他说。
时光流转,岁月变换,科技特派员犹如一粒粒希望的种子,扎根塞上山川,以科技力量赋能产业发展、帮助群众致富。2019年10月,作为优秀科技特派员代表,赵顺山到北京参加科技部举办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特派员队伍快速发展壮大,为群众服务的范围更广了,效果更好了。”赵顺山说,奔走于田间地头,见证着宁夏农业、农村、农民的变化和发展,自己越干越有劲头。
杨达东:用心种好茶 真情洒瑶乡
杨达东在茶园指导茶农进行病虫害防控。
“老杨,你来了!”一走进广西梧州市蒙山县长坪瑶族乡东护村,男女老少都热情地同杨达东打招呼。他这次来村里,是为了帮助村民应对春旱。整地、除草、施肥、补苗、架水管、引泉水……杨达东拿着锄头,在地里手把手教大家管护茶苗。
今年48岁的杨达东是长坪乡林业工作站副站长,2021年成为乡村科技特派员。“我们乡地处蒙山县茶山水库源头,辖区内有三分之一的林地都是公益林,因此能耕种的山地面积十分有限。”杨达东说,“在守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我们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来调整林分结构和产业结构,帮助‘靠山吃山’的群众盘活资源。”
杨达东(右)和村民在油茶基地察看茶树和农作物生长情况。
当地的瑶族群众有种植茶叶的传统,但茶产业一度没落,许多茶园撂荒无人管理,还有些已经改种其他作物。2022年起,蒙山县大力扶持发展六堡茶产业,建设生态茶园。长坪乡的地形、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培育高品质生态茶叶,杨达东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判断,可以在山区推广茶园套种模式。
在东护村的生态茶园基地,茶苗已经种好,水肥一体化管道的设施已铺设到位。这几天,趁着雨水充足,东护村沙箩组的老姜农李源信请了十几位村民到茶园帮忙种姜。“这套种的办法真是好,种姜不用担心天旱浇不上水。对茶园也好,省了整草、施肥的力气。”李源信说。
“既节省成本,又能增加收入。”根据现实条件和群众需求,杨达东为村里开出了“密植+套种”的“处方”。“我们乡山多地少,种生姜又需要条件比较好的土地,用茶园来套种生姜,就是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土地空间,而且减少了茶园的管护经营成本。”杨达东说,从选址选种到种植管护,科技特派员全程跟踪指导。
目前,东护村生态茶园的60亩茶苗已完成抚育管理作业,成活率达90%以上,顺利通过有关部门验收,余下的40多亩也全部种植完成,并套种了生姜、红薯、大豆、玉米等作物。“有了政府的好政策和科技特派员的技术服务,我们带领村民走种茶致富路子的步伐更稳,方向更准了!”东护村驻村第一书记胡浩海说。
自担任科技特派员以来,杨达东累计开展实地服务近90次、远程指导服务40余次,还开办“六堡茶种植技术”“杉木速生栽培技术”等实用技术培训班,引进“香花油茶”“古龙大红八角”等优良品种,足迹遍布长坪乡的每一个村寨。
“我在长坪乡工作28年了,不管走到哪个村,上到八十岁的老人,下到十多岁的孩子,大家都认识我。对我们这些‘科特派’来说,群众的认可就是最好的褒奖。”杨达东表示,今后将继续兢兢业业服务群众,当好农民朋友致富路上的贴心人。
包迎春:海归“女秀才” 圆梦紫苏中
包迎春在包装车间察看分拣好的紫苏叶。
走进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七圪台村的紫苏叶种植基地,大棚内一行行紫苏长势喜人,叶色青翠欲滴。
紫苏在我国南方地区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在日本、韩国及一些东南亚国家,紫苏是不可或缺的食材。特别是在日本,人们用紫苏叶垫生鱼片、制作咸菜、酿酒,需求量非常大。”包迎春从内蒙古农业大学毕业后,前往日本留学深造。其间,她发现紫苏叶蕴藏着巨大商机,便萌生回乡创业的想法。
包迎春(右)和工人在种植基地采摘紫苏叶。
那时七圪台村建设了70多座日光温室大棚,正在对外招商。“这里之前没人种紫苏,其实内蒙古高原海拔高、日照充足、气候干燥,很适合紫苏生长。”2015年,老家在通辽的包迎春经过考察,便和丈夫承包大棚、成立专业合作社,走上了紫苏种植创业之路。
第一茬紫苏种下后,包迎春发现它们有些“水土不服”,生长速度不尽如人意。原来是因为这一带的土壤呈盐碱性,营养跟不上。包迎春联系了呼和浩特市科技局,邀请技术专家到场指导,通过使用喷灌改良土质,缩短种植周期。
“解决了生长速度问题,还要提高紫苏产量和质量。”包迎春带领团队创新种植方法,在大棚里安装日光灯,通过延长光照时间抑制花芽分化、增加叶数和产量,从而延长采收时间。
土办法、洋技术相结合,盐碱地上种出了一棚棚绿油油的紫苏。后来,呼和浩特市科技局聘请包迎春为创业型科技特派员,并给予项目支持,鼓励她继续做大特色产业,带动更多农民走上特色产业致富之路。
经过数年发展,包迎春建起了完善的紫苏加工产业链,并在此基础上成立内蒙古朝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内蒙古首家拥有自主紫苏种植基地并获批进出口资质的特种蔬菜种植加工企业。
来到包装车间,工人们正忙着清洗、分拣、包装紫苏鲜叶,再按照不同品级进行精细化捆扎分类。工人吴春节在这里工作了四五年,依靠这份收入,她供孩子上了大学。“基地里的大棚是轮作的,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收入稳定,心里踏实。”她说。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从一名海归“女秀才”,到成为科技特派员队伍里的巾帼力量,包迎春用行动践行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庄重誓言。
这些年,包迎春经常到周边村镇为农民讲解农业政策、培训种植技术,还鼓励妇女走出家门就近就业,带动了上百户农民家庭增收。“我们的员工有九成都是女性,是实实在在的‘妇女能顶半边天’!”包迎春说,“看到大家的生活因这片小叶子发生可喜的变化,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除了出口销售紫苏鲜叶,包迎春还与医药科技公司合作,开发紫苏茶等产品。“与鲜叶相比,深加工产品有着便于运输、受众面更广等特点,还能将有缺损而无法作为鲜叶销售的紫苏产品充分利用起来,提高经济收益。”包迎春说,下一步计划对接相关的电商销售企业和代理商,实现紫苏产品的线上线下同步销售。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马永)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