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声 扬青年之志 ——大学生眼中的中华之美
来源: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 发布日期:2023-05-1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日前,首届“道中华杯”民族(地区)院校大学生演讲比赛总决赛在中南民族大学举行。比赛由国家民委教育司主办,中南民族大学承办,旨在教育引导大学生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比赛开展以来,共有25所院校近3万名学生参与,经过各校多轮角逐,最终25名选手入围总决赛。

  比赛现场,选手们以“道中华之美 美中华之道”为主题,讲述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最终,经过现场评委打分及网络投票的综合评分,中央民族大学彭之炜、中南民族大学刘桐赫、四川民族学院陈叶林3名选手获得一等奖。来自中南民族大学的2名越南留学生,讲述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对部分选手的演讲内容予以摘编,以飨读者。

 


 

  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 彭之炜 

  中央民族大学参赛选手彭之炜。

  提到中华之美,大家会想到什么?是“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的建筑之美,是“魅环宇宙载风云,力透万年尽国魂”的文字之美,还是“黄金锁子甲,风吹色如铁”的服饰之美?中华文化如涓涓细流,滋养着中华儿女的心灵。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的是信仰之美——流淌在中华儿女血液中的家国情怀。

  2021年7月1日,1068名中国青年站在天安门广场,喊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这背后,是整整110天,从每天雷打不动的校内训练,4次跨校合练,15次千人齐练,5次全流程演练,到站在天安门广场2次全要素演练,凝结成5分30秒的献词。

  很有幸,我是其中一员。记得刚参加排练的时候,我们每个人的表达习惯、重音、停连、语气都不尽相同,想要达到和谐统一是极为困难的。每一个气口的衔接都要精确到微秒之间,因为稍不留意就会乱作一团。经过数以万次的练习,我们不仅在节奏、重音、气口上达到了高度统一,更是在举手投足之间,在一句句优美的辞藻里,激发了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深入体悟献词背后的情感内涵,我们再一次重温了那份初心与感动。102年前,古老的中华大地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她播撒信仰的火种,点亮真理的强光。当我们颂念“这束光——激发了井冈山上的革命理想”,仿佛听到“生为祖国人民而战斗,死为祖国人民而献身”的铮铮誓言;当我们颂念“这束光——照亮了长征路上的正确方向”,仿佛听到“此生留得豪情在,再作长征岂畏难”的壮志豪情;当我们颂念“这束光——映照了百万雄师横渡长江”,仿佛看到黑夜里被照明弹照亮的江面上,战士们高喊着“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进军号。

  那一刻,我们内心滚烫、热血澎湃,不仅找到了彼此之间情感的共鸣,更切切实实感受到那些为中华民族之崛起的心跳。

  这些献词将广场上1068名中国青年凝聚到一起,凝聚千人于一面、凝聚千心于同频。千人献词所焕发的精神力量,不仅仅属于这1068人,更是世世代代、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共同的信仰,那是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声音,那是众志成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声音,那是“一带一路”上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声音……这些声音汇聚到一起,共同发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强音!它激励着每个中国青年砥砺奋进,乘着改革开放的风帆向前,驾驶着小康社会的巨轮向前,搭载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航母向前!

  所以,何谓中华之美?是无数中华儿女自觉把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

  我们生逢其时,被称为“强国一代”,我们要做中华之美的发现者,更要争当信仰火种的播种者,扎根中华大地的奋斗者,胸怀强国之梦的追梦者!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用行动彰显时代担当,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学生)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刘桐赫

  中南民族大学参赛选手刘桐赫。

  “道中华”公众号上的一篇文章《三星堆:东西方上古青铜文明曾如何“隔空”对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从中领略到了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薪火,触摸到了炎黄子孙的脉搏,对三星堆文明与世界古文明有了清晰认识。

  当我第一次来到四川广汉,走进三星堆博物馆,高达2米多的青铜大立人、造型奇特夸张的青铜纵目面具、世界上最大的青铜神树……它们牢牢抓住了我的眼球。

  眼前这些令人惊叹的瑰宝,把古蜀国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500年,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是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被笼罩在迷雾之中的古蜀王国,被揭开神秘面纱后,更留给世人无尽的遐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给我的心灵激荡,促使我继续翻开书籍。我了解到: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广汉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公里,到现在已经有3000至5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蜀文化遗址。

  三星堆遗址丰富的文化遗存,填补了中华文明演进序列重要文物的空白,是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拥有着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共同的文化图腾,从而再次雄辩地证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是个多元一体的过程。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就这样,三星堆文化成为我深入探索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罗盘。除了神秘诡谲的三星堆深深吸引我,那些在时间中找寻过去,坚持与细节较劲、不曾停步的考古人,也对我触动很深。

  百年弦歌不辍,以匠心致初心,以初心方能致未来。每一代考古人都会与不同的历史机遇相逢。三星堆面世、发掘和保护,是凝结数代考古人心血的接力赛。

  当我翻开中国考古的史册,读到1986年,三星堆遗址1号、2号祭祀坑震惊世界,如今6个新坑再一次揭开新的未知;我看到考古人从青春到白发,一代代于尘土之下,仰望遥远的星空;我听到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寄语。

  泥土之下掩埋着历史的真相,文物之上挥洒着考古人的汗水,我深知考古人不只是挥舞手铲的发掘者、国家宝藏的守护人,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

  手铲叩响古蜀大地,几代考古人艰难求索,赓续中国考古学百年华章,让风华的历史细节再次清晰,让破碎的文物得以重生。如今,三星堆这片古老的土地,见证着中国考古迎来黄金时代,并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拥抱世界。而这段历史,正在当今无数考古人的手中演绎出新的传奇。

  山野辽阔,星河浩瀚,千年文明为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自觉握住文明的接力棒,呼啸着奔腾着投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洪流。在对中华之美的追寻中,汲取走向未来的力量,以吾辈之青春,道中华之美章!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

 

吾辈奋斗正当时

   □ 陈叶林

  四川民族学院参赛选手陈叶林。

  在大家心中,什么可以称之为美?是“大风起兮云飞扬”的磅礴,还是“长河落日圆”的苍茫?是“疏影横斜水清浅”的雅致,还是“安得广厦千万间”的为民情怀?在我心中,美是他人带给我的温暖与力量。

  那是2020年在部队的第一个除夕。“该执勤了。”班长关切地说,“今年的暴风雪特凶,你这个南方小伙儿顶得住不?”“顶不住也要顶。”我嘴上说着,但心里还是有些许畏惧——在内蒙古零下35摄氏度的雪地上站两个小时的岗,对我这个新兵真是个挑战!我看着漫天的雪花,想起家里热闹的年夜饭,鼻子有些发酸了。

  这时,两个女孩儿跑到营区门口,看看她们快到警戒线了,我收拾好情绪,镇定地说:“同志,您好,请问有什么事?”她们没说话,从兜里拿出一把糖,放在旁边的石柱上,冲我一笑,然后消失在风雪中。我愣住了,心中渐渐升腾的暖意融化了冰雪,糖果还没入口,却甜到了心里。

  此时,新年的钟声敲响,烟花绽放,缤纷的城市,还有万家灯火……真美呀!19岁的我挺了挺腰,“为了你们,我一定站好岗”,我暗下决心。因为,战士的职责就是保护人民。因为,历史悲剧绝不允许重演。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雕塑广场上,有一组雕塑:一名婴儿在遇害的母亲身上吃奶,旁边一个大一点的孩子坐在地上,嚎啕大哭。

  这是1937年冬天,南京城一家人的遭遇。哭泣的孩子叫常志强,9岁的他目睹鬼子破门而入,他们用枪打死了父亲和弟弟,用刺刀刺向母亲的胸膛。他昏死过去,醒来时,屋子里只剩他还能起身,母亲已经不能说话,她死死地盯着地上两岁的弟弟。常志强把弟弟抱过来,母亲挣扎着给弟弟喂了最后一口,带着血沫的乳汁……

  翻开中国近代的史册,这样悲惨的故事数不胜数,这片土地和人民经历了太多磨难……难道没有希望了吗?

  “有希望!”铿锵有力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一个个青春身影在眼前浮现,他们是李大钊、方志敏,用星星之火点亮黑暗;他们是杨靖宇、黄继光,用血肉之躯筑起堤防;他们是王伟、陈祥榕,用生命捍卫祖国尊严。在历史的长河里,他们以微弱的光,汇聚成了隽永的光芒。

  我心中最美的风景,是天安门广场升起的五星红旗,是奥运赛场上奏响的国歌,是危难之际英雄们的迎难而上,是每个中国人幸福的微笑和自信的脸庞……还有,那个除夕夜给我温暖的目光。

  我想,如果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37年,我也要站在南京城头,用生命阻挡侵略;1950年,我也会跨过鸭绿江,用战斗保卫和平……上一个百年,已在身后,转过身,新征程的灯塔就在前方,前行道路上有许多闪光的身影,那就是我们。

  2023年,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可以自豪地告慰先烈——“这盛世如您所愿!”因为,第二个百年梦想,必将在我辈手中点亮!

  (作者系四川民族学院体育学院学生)

 

灿烂文化 大美中国

  □ 邓氏鸳 

  中南民族大学越南留学生邓氏鸳。

  怀着对中国文化的向往和热爱,我不远万里来到了中国。一转眼,我已在武汉这座美丽的城市学习生活近两个月。这期间,在被截然不同的环境、文化、风俗习惯触动的同时,我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惊叹不已。

  过去,我通过书籍、网络上的资料“看”中国,而当我踏足这片土地时,最先触动我的是书法。中国书法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在武汉东站的一面长墙上,我看到用毛笔书写的“中国”两字时,深深感受到了书法的力量与艺术之美。

  此外,这里的建筑也让我惊叹不已。中国的建筑以大气磅礴而闻名。我很喜欢中国古代建筑,时常利用课余时间走街串巷,寻找隐逸在时光中的古迹。

  这些传统建筑大都以木材为主要材料,并以此为骨架,搭建成各种形式的梁架。说到这里,必须要提到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它充分展示了木框架结构的建筑特点。文化就是如此奇妙,在流淌的岁月中沉淀。从遥远的三国到今天,黄鹤楼虽然已重修多次,但关于它的千古诗句和佳话却流传至今。

  从武昌桥头走近,抬头一看就是“黄鹤楼”的正面牌匾,书法大气磅礴。我想起唐诗有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如今,留下的黄鹤楼,高大雄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成为中国人的骄傲,深受世界各地游客青睐。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黄鹤楼屹立于蛇山之上,屋顶蜿蜒,千年来穿风越雨,见证了武汉的成长与发展,更承载着诗词、传说、建筑、楹联、书画、碑刻等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着黄鹤楼,我对这座城市产生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学习知识,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感谢中南民族大学给我求学的机会,让我踏出了行万里路的第一步,更感谢开放富强的中国,让我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灿烂与辉煌。我愿和中国的青年朋友们一道,道中华之美,道出无限风采!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学生)

 

茶悟人生

□ 潘氏红绒 

  中南民族大学越南留学生潘氏红绒。

  我不是品茶专家。还记得第一次去中式茶馆,原以为可以直接喝到茶水,没想到等到口干舌燥,茶水还没有备好。看到我迫不及待的样子,服务员只微微一笑,轻声道:“茶艺能陶冶性情、沉静身心。”说完,她便开始细心地沏茶。

  对我来说,用寂静、和谐、真诚来形容中国茶艺,是再好不过的。外在的寂静,内在的安详。在古韵悠扬的琴曲声中,欣赏一场茶艺表演,品鉴一杯香茗,滋养一颗静心,是每一位饮茶者追求的雅事。

  自古以来,中国人认为,想要泡出一壶清爽、醇香的茶,泡茶者一定要“用心”。它体现在各个阶段,从备料到冲泡、从择水到火候,泡茶者要懂得“清、敬、怡、真”的内涵,才能泡出一壶纯正浓郁的茶,并使饮茶者在每一口茶中,感受到儒家的修身养性、道家的天人合一、佛家的茶禅一味,以及人生的千滋百味。

  我认为,中华茶道是虚静之美的巅峰,是衡量内心平静的标尺。心静之时,品茶才知香。刚倒出的茶水,色泽绿黄,茶香满室,我迫不及待地想立刻喝上几杯。但在这寂静的空间中,我也想做个温文尔雅的姑娘,两手捧着茶杯,先让嗅觉感知茶的香味,接着才缓缓小口啜饮。随着一股浓香慢慢入口,微微有点苦涩,渐渐地却有一丝甘甜,沁入心扉。有人说,茶如人生,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人生亦如茶,苦尽甘来,苦中带甜,甜中有乐。

  正因为如此,对中国人来说,饮茶不仅仅是为了解渴,更成为一门生活的艺术。唐代诗人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道出了饮茶蕴含的七层境界。“一碗喉吻润”是初饮茶时的解渴。“二碗破孤闷”是抹平了内心的烦躁和孤独,心态平和。“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是灵感迸发,神思敏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是越喝越开阔,忧愁随之烟消云散。“五碗肌骨清”是看淡了俗世纷扰后的神清气爽。“六碗通仙灵”是天人合一,逍遥自在。“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声”是妙不可言,如登仙境。喝茶会越喝越豁达,慢慢放下很多世俗的烦恼,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净土。

  中国茶穿越了历史、跨越了国界,让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2022年10月,应习近平总书记邀请,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来到中国,并在茶叙中,畅谈两国共通的茶文化,畅叙两党两国传统友谊和发展前景。

  一杯茶,彰显了中国“和而不同”的理念,也正是那天品尝的一杯清茶,让我感悟到了中华茶艺之美。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学生)

 

  (文字、图片均由中南民族大学提供,标题为编者所加,有删改)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