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是我国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民族地区要大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建功立业。
壮大乡村产业振兴人才队伍,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民族地区应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做好“土特产”文章,多渠道提高农牧民收入。一方面,加快培养农牧业生产经营人才。要重点抓好家庭农牧场经营者、农牧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经理人的培育,造就高素质农牧民队伍,聚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民族地区农牧业提质增效。另一方面,加快培养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人才。要重点抓好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农村电商人才和乡村工匠、乡村企业家的培育,鼓励“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等乡村能人在乡创业,着力发展农牧产品加工、乡村特色旅游、农村电商、特色手工业等产业,推进农牧业全产业链价值链转型升级,不断壮大民族地区乡村集体经济,走好新时代乡村共富之路。
建强乡村文化振兴人才队伍,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保护和传承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是大力培养本土化乡村教师人才队伍。要利用国家对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倾斜政策,加大乡村骨干教师培养力度,精准培养本土化优秀教师,推动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充分发挥乡村教师在乡土文化传承、创新和引领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大力培养文化旅游体育人才队伍。要善于从乡村民歌队、民乐队、舞蹈队、诗歌会、书画摄影社等群众文艺团体中培育文艺骨干,建设更多扎根乡村的“红色文艺轻骑兵”。结合各地文化特色,鼓励和引导农民创办演出特色团队,活跃乡村文化生活,展现新时代乡村文明新气象。三是大力培养乡村文化能人。要加强乡村传统技艺人才、非遗传承人和文旅人才的培育,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技艺,开发并保护好特色村寨、传统村落、民俗节庆、传统服饰等乡村文化载体,不断挖掘并提升民族地区乡村人文价值。
打造乡村生态振兴人才队伍,推动民族地区绿色发展。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民族地区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所在,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大力培养乡村生态保护人才。要着力加强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荒漠化防治、湿地保护、森林保护等相关专业人才的培育,持续推进民族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二是大力培养乡村规划建设人才。要加大对乡村规划师、建筑师、设计师以及修路工、水利员等乡村建设人才的培养力度,为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三是大力培养农牧业科技人才。要着力打造农牧业科技创新人才、科技推广人才和科技特派员队伍,加强农作物、畜禽、水产、农业微生物等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农牧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等,以“绿色”引领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建好乡村组织振兴人才队伍,提升基层千赢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水平。要加强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夯实基层基础,确保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到基层有人懂、千赢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在基层有人抓。一是着力培养乡村基层干部。要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重视培养扎根基层的少数民族干部、选调生和大学生村官,把新时代党的千赢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做深做细做实。二是着力培养农村社会工作人才。要推进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引导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参与乡村社区服务,汇聚社会工作力量。三是着力培养乡村法治人才。要加强乡村法律工作者培训,加快以村干部、人民调解员、网格员等为重点的“法律明白人”培育,持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
强化乡村人才振兴机制保障,激发民族地区乡村人才活力。一是加强党对民族地区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的领导,把乡村人才振兴纳入各级党组织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考核中。二是加大乡村人力资本开发与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民族地区农林高校、职业院校、农广校以及农民田间学校等在乡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三是健全乡村人才“选用育留”政策体系,要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吸引各方面优秀人才投身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事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西部民族地区乡村人才振兴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项目号21BMZ142)阶段性成果。】
(编辑:海宁)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