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初夏,阳光正好,微风拂面。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游客们在屏山峡谷游玩过后,来到351省道旁燕子镇石龙洞村的农庄小憩。
最近一段时间,村里每天都要接待大量游客。村民庄碧荣经营着民宿,100多位游客到来后,村里一下热闹起来。服务员忙着招呼客人,农闲的邻居成了厨师。民宿主打地道的农家菜,蔬菜是自家种的,鸡鸭鹅是散养的。隔壁的刘琼玉还送来自制的土家粑粑,游客品尝后赞不绝口,纷纷买上几块带回家。
虽然地处深山,但这里的民宿基础设施完善,庭院、大厅、卡座、餐厅等一应俱全。在远山和蓝天之间,游客们尽情呼吸着新鲜空气,再泡上一壶好茶,享受着远离喧嚣的惬意。
令人意外的是,这个安逸的小山村,早年曾是贫困村。近年来,湖北省民宗委驻村工作队坚持“生态经济发展、绿色产业富民”的发展理念,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千方百计帮助村民寻找致富门路。
为发展乡村旅游业,村里引入石龙洞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哈葫芦养生谷景区为中心,着力打造集乡村度假、生态观光、乡村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康养胜地,目前已形成以哈葫芦休闲体验园、滨河现代农业观光采摘园、三里荒产业发展示范园为主的“三园一体”产业格局。目前,该公司累计为村集体分红53万元,其中补贴村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30多万元,与群众共享发展红利。今年,驻村工作队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在园区建设“百姓大舞台”,以村集体入股的方式在园区内打造精品民宿,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
村民田国清以前开过酒厂,会酿包谷酒。驻村工作队了解这一情况后,主动上门提供好政策,鼓励他再把酒厂办起来。酿酒需要玉米,就从周边农户手中收购;产品需要销路,就包装成旅游纪念品推荐给游客;酿酒后剩下的包谷酒糟也不浪费,还能卖给村民喂猪。“卖酒的利润是卖包谷的4倍,靠着这门手艺,我家也盖起了新房。”田国清告诉上门回访的驻村工作队员,大家都满意地笑了。
石龙洞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适合种植土豆。作为恩施土豆的代表性品种,马尔科土豆肉色均匀、口感细腻、香甜软糯,是带动农民增收的“明星”土豆。驻村工作队协调引进百顺农业公司,发展马尔科土豆产业。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参社入股和就近就地务工等形式,平均每亩土地可增收1200元,村集体收入也随之水涨船高。
土豆收获后,大棚内又种上了西红柿、小南瓜、生菜和西瓜、草莓等时令瓜果蔬菜。草莓成熟的季节,县城及周边的游客纷纷来到村里体验采摘乐趣。“这里有四时不同的风景,有丰富多彩可采摘的果蔬,都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驻村队员苏金华说,村民们在家门口就业,幸福感和自信心也在忙碌中与日俱增。
在湖北省民宗委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石龙洞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农庄,既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又让村民生活更上一层楼。“我们近期引入了电商服务中心线上平台和一家农产品加工厂,未来有望以石龙洞村为依托,带动周边2个村镇的产业发展。”驻村工作队长刘平元说。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