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搬迁群众实现互嵌式发展——云南昭通易地搬迁安置点突出“融”的导向
来源: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 发布日期:2023-07-1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从来没有想过会有今天这样的好日子。搬到这里之后,我们各族群众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其乐融融,团结奋斗……”7月3日,在云南省昭通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点)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交流座谈会上,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代表、学生家长代表及相关参会人员谈变化、说感受、话发展。 

  昭通市,位于乌蒙山腹地,曾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贫困群众大多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冷凉地区,是云南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最难啃下的“硬骨头”。

  为彻底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难题,昭通市因地制宜新建一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包括万人以上安置区9个,35.47万搬迁群众住进新居。

  “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实现“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才是关键。近年来,昭通突出“融”的导向,从经济发展、生活工作、文明建设、心灵契合等环节入手,把“共”字做活,写好“交”字文章,全力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打造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新高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迁促融,同心共建幸福新家园。昭通市探索实施一步跨越的机制模式,打造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互嵌。按照“进城、入镇、进厂、上楼”的思路,“内涵式”推进市内易地搬迁,推动易地扶贫搬迁中的城乡人口格局重构、产业发展结构重组、山区自然生态环境重塑。

  以业促融,同心共奔致富路。昭通市用好用活300多万劳动力资源,鼓励支持各族群众跨区域流动、到省外发达地区就业创业。与省外274个重点地区及1200余家企业建立了劳务协作长效机制,在东部沿海地区建立驻外人力资源服务站33个,常态化开展政策咨询、法律援助、权益保障等精细化跟踪服务,全市各族农村劳动力、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连续五年稳定在80%和85%以上。

  以文促融,同心共享文化盛宴。昭通市积极搭建艺术交流平台,持续用优秀的文艺作品引领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出一批深受群众好评的文学作品,不断推动传统戏曲艺术传承普及,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和妥善保护。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旅游路线,以文旅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用中华优秀文化浸润人心,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据悉,目前,全市9个万人以上安置区、30个800人以上安置点已分别有4个安置区和3个安置点创建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本报综合报道)

 

 

(编辑:郭史柠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