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林西县生活着汉、蒙古、满等多个民族。近年来,林西县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积极开展跨区域共建联创活动,促进各族干部群众的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因地制宜出实招
“民族团结在我看来最要紧的就是要唱好两首歌!一首是《爱我中华》,一首是《团结就是力量》。”在十二吐乡西山根村与松山区小庙子村开展共建联创活动中,百姓名嘴刘占林用乡亲们听得懂的语言,开展理论宣讲。宣讲员讲得投入,听众听得认真。
这是林西县开展共建联创活动的一个缩影。官地镇一河两岸共建联创、大井镇与巴林右旗大板镇交流互访、十二吐乡网络问答、宣讲微课堂等共建联创活动轮番上演,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政策理论通俗易懂,走进群众心里。
群众集中在哪里,哪里就是工作阵地。林西县高度重视跨区域共建联创工作,积极有效推进共建联创工作。针对林西县经济、文化领域的交往交流交融现状,进行拉网式实地走访调研、科学研判和集思广益,不断探索挖掘提炼跨地区共建联创目标、方案、形式、内容及路径,全力打造共建联创示范点多点开花,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形成覆盖林西县周边半包围式民族团结长廊雏形。
多措并举有实效
“门大姐,我们来给您送民族政策法规的小册子来了,这里边的内容可是和您息息相关呢,您有啥不懂的问我!”“我闺女今年就高考了,她想学民族学专业,这我也不懂,你们给参谋参谋。”在十二吐村蒙古族群众门玉珍家里,党员干部正在解答她的难题。一场谈话下来,门玉珍不仅了解到很多政策,还为女儿做了升学规划。
在开展工作时,林西县创新思路,多措并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充分依托本地的红色文化、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找准传统文化习俗与现代民族精神的契合点,打造出民族理论宣讲品牌;充分运用乡音土话开展理论宣传教育,全面增强了思想引领实效。
治理有效促团结
产业蓬勃发展连带着各民族流动人口不断增多,为此,林西县不断夯实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以网格化管理模式为依托,开设“石榴籽课堂”,普及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及民族基本知识,带动各族群众创建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截至目前,林西县共打造市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点51个,开展跨区域共建联创活动5次。
“王哥来了!”在十二吐乡乌兰沟,村民矛盾调解室负责人王朝虎名声在外。王朝虎主动进村入户了解问题根源,从源头化解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不久前,乌兰沟村五组村民杨金生和王久林因扩建养殖圈舍遮光问题争吵不断,眼看矛盾要激化,王朝虎把二人叫到一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杨金生将圈舍后撤6米,避开王久林的采光区,两家人和好如初。
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通过精细入微的管理,林西县“微”治理优势尽显,让全县各族群众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理念深植心中。
(编辑:郭史柠)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