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台(右)在湖北恩施水稻基地开展水稻稻瘟病调查。 中南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供图
王春台,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1987年从华中农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入职中南民族大学。1999年获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2000年赴日本国立生物资源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从教以来,她先后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要努力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知心人、思想灵魂的引路人、人生成长的摆渡人。”36年来,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春台以爱作舟、以心为桨,既做学问之师,更做品行之师,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努力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以真情促进步
“关心关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是王春台的育人信条。
教育是细节的呈现,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作为本科生的班主任,王春台时时注意学生的变化,从学生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声叹息中,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每年新生入学时,王春台都会召开班会,让学生彼此熟悉,畅所欲言,与学生建立联系。为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她常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谈心,了解学习和生活情况。学生遇到困难时,她总是倾尽所能去帮助他们。“善待学生,就是善待自己。”她说。
“备战考研期间,王老师每周都会抽时间和我们聊近况。考研前的最后一次班会,为了让我们带着轻松的心情上考场,她还在教室给我们按摩。”回忆起这次温馨的经历,生命科学学院2018级学生江米雪脸上笑意盈盈。
“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优点。”王春台重视多种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面对新生,她从基本实验操作教起,手把手地帮助学生打牢基础,提高实验技能。发现学生表达能力较弱,她便通过读、写、讲等多方面训练,补齐学生表达能力的短板。为指引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并不断深耕,王春台经常鼓励他们,“每个人都有长处,不要拿自己的短处去跟别人的长处比”。
“从初入大学时的迷茫,到毕业时的自信满满,在王老师的鼓励下,我实现了成长道路上的精彩蝶变。”生命科学学院2018级学生李珉皓说,直到现在遇到困难,耳边还不时会响起王老师的鼓励“要加油”!
多年来,王春台任教专业课的生物育种实验班,维持研究生报考率80%以上,升学率50%以上,2022届升学率更是达到70%以上。她指导的硕士研究生考博率50%以上,升学率35%。在她的指引下,学生们在不同领域发光发热。
以教改促教学
教书是教师的天职。多年来,王春台谨记育人工作的重要性,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她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技术与教学工作经验相融合,对理论和实验教学进行了一系列创新。
“在实验课上准备多个实验,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或几个实验进行操作,就像在超市选购商品一样。”王春台在担任《遗传学》课程负责人时,带领教学团队进行教学改革,提出“模块化超市”的教学模式。学生作为“顾客”,在“导购员”老师指引下,根据自身兴趣去量身定制购物清单。
“‘模块化超市’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王春台说。该教改成果在学校得到推广应用,为生物技术专业成功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提供了有力支撑。
“最了解自己的人始终是自己。这种教学模式使我们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让我们可以更好地支配时间,深入研究兴趣点或是弥补不足。”李珉皓说。
近三年,王春台授课年均达300学时以上。课堂上,她的讲解深入浅出,获得学生的一致好评。课余时间,她带领学生前往实习机构开展相关研究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应用型人才。此外,她注重实验教材的建设,主编《图解现代遗传学实验》,参与编写《图解细胞生物学实验教程》,所出版的教材被广泛运用于教学中。
以科研助发展
武陵山区境内山峦起伏,海拔落差较大,长期低温、阴雨、高湿、寡照,培育耐低温、生育期适合的抗稻瘟病品种,对当地农业发展尤为重要。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为助力民族地区发展,王春台和团队成员在湖北恩施州建立了水稻育种基地,开展耐寒抗病水稻种质创新与聚合育种研究。“那时交通不便,到恩施后要从县城租车才能到育种基地。山路特别难走,一个小时通常只能走十几公里。”回忆起育种基地初建之时,王春台感慨万千。
以育种基地为平台,王春台和团队搜集分析稻瘟病致病菌生理小种类型,并研究病原群体的变化趋势。功夫不负有心人,团队陆续研究出“骏优522”“长优72”等优质品种。水稻品种的创新研究有力推动了当地传统生物支柱产业和地区繁荣。其中,“长优72”经农业农村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其米质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谷标准,深受当地农户喜爱。
优良的种子,不仅能够抵抗各种植物病变的发生,也是增产增收的首要条件。为进一步帮助当地解决育种技术难题,王春台和团队在来凤县安子村及周边开展水稻育种基地建设,建立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并与科研单位共建技术创新平台,为当地培训技术人员,为合作社培养科技人才。在团队的指导下,来凤县共开展水稻、玉米品种示范等试验8组,试验品种97个,解决技术难题2个,完成7个适合武陵山区水稻种植的新组合,为当地培育优良品种,助力乡村振兴起到重要作用。
近年来,王春台积极投身科研一线,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2项,发表论文十余篇;选育的抗稻瘟病三系不育系中“骏1A”“长优72”和“骏优522”3个水稻新品种通过了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在湖北、湖南等地推广种植约50万亩。
“用真情教书,用真心育人。”以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以科研育人助推高质量人才培养,王春台笃行不怠,奋力奔跑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路上。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