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年轻有活力,是具有开拓性建设与创造的主力军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人群。大学课堂是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场所和主要渠道,通过调查实践及多种社会载体的“延伸课堂”也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形式。
2023年7月3日,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依托云南大学“理解中国”文化旅游服务团一行前往红河州建水县甸尾乡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乡村旅游调研服务活动。此行文化旅游服务团的10名学生成员从象牙塔走进黄土地,深入到乡村,对自己的所学、所用有了更深入的感悟和体会。
了解传统村落,促进乡村振兴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同时还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文化旅游服务团在此行调研中走进甸尾乡的甸尾村、铁所村、跃进村委会泥冲村、高楼寨村、马黄田村5个乡村,其中,泥冲村和高楼寨村是中国传统村落、铁所村是省级文明村和民族团结建设示范村。带队老师表示,“只有通过对不同村落的调研学习,才能让同学们更加了解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要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就必须走近乡村、了解乡村。同学们纷纷表示:“只有当真正进入田野中,才知道蔬菜长得旺不旺;只有当深入农户家中,才能体会到村民的热情、真诚;只有深入感受当地的生活,才知道村民过得好不好”。
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
文化旅游服务团在调研中组建了临时学生党支部,并与建水县甸尾乡福新果蔬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举行了共建活动,两个支部就深入贯彻落实“我为群众做实事”精神,切实开展“乡村振兴背景下新时代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行了主题交流。
研究生党员李晓启领学了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关于“乡村全面振兴”的精神要义,并结合自身实践活动经历,从“学有所创、学以致用、跻身建设”三个方面分享乡村振兴背景下新时代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实践思路。
研究生党员谷佳欣将“我为群众做实事”的“实”字理解为“实际的实与务实的实”,指出新时代党员应结合自身实际,为群众做务实的事。此外,她还以自身支部建设工作为例,从“行为准则、设立示范岗、健全机制”三个方面介绍新时代党员应当怎样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建水县福新果蔬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姚美秀和党员赵玲梅、李保成两位同志也依次分享了自己的工作体会,介绍了自己如何将党员的表率作用与福新果蔬合作社乃至整个甸尾乡的发展结合起来,表示作为一名新时代党员将义不容辞地去建设家乡,发展家乡,为家乡的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强化“两山理论”,守护青山绿水
在共建活动中,研究生党员何昊同学结合自己的调研经历分享了“两山理论”发源地浙江安吉余村党支部建设在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将自己在余村的所见所知所感与建水甸尾乡的实际情况相融合,提出了建水县甸尾乡乡村发展的思考。活动之余,全体同学在建水县福新果蔬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姚美秀的带领下考察了甸尾乡跃进水库、黑马菁水库和红旗水库,并开展了“清捡垃圾促环保”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两山理论”精神。
学习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旅游服务团在调研甸尾乡传统文化烟盒舞时,了解到当地小学的课间操是跳烟盒舞,调研活动之余便邀请当地村民教烟盒舞中一些简单的动作。同学们有的说:“学习烟盒舞,虽然‘老师’不善言辞,但我们仍能从其面容、动作中感受到彝族群众的热情,对烟盒舞的热爱,她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跳着最简单的动作,就是想让我们学会这个能秀出民族范儿的舞蹈,让我们感受彝族文化的魅力。”有的说:“我一看到烟盒舞就感到亲切,因为小时候外婆教过我跳,尽管外婆不是少数民族,但是她很喜欢这项娱乐活动。现在跳起烟盒舞,我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回到了外婆教我跳舞的时候,真正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在时光流逝中传承的力量。”还有同学提出:“如果能让游客体验到烟盒舞,就如同其他地方围着篝火跳舞一样,会更有利于彝族文化的传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国民文化自信”。
校地协同育人,践行新时代大学生责任与担当
建水县文化和旅游局和甸尾乡等有关部门领导在得知此次调研活动后,都高度重视并和同学们一起展开了专题讨论,同学们也备受鼓励,职业认同感、集体荣誉感、时代责任感明显增强,纷纷表示将为甸尾乡未来的旅游发展贡献自我力量,共同助力建水县甸尾乡乡村振兴。
同学们说:“走入甸尾乡之前是忐忑的,离开甸尾乡是不舍的,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天时间,但是甸尾乡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愁,这种乡愁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感染像我一样的外乡人,让我由衷地希望甸尾乡有更好的未来”。
借助云南大学“理解中国”文化旅游调研团的平台,通过下基层、进乡村,助力甸尾乡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让大学生更深入地接触乡村、了解乡村,坚定了理想信念,强化了专业理论研习。
2019年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获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来,已开展了各类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尤其通过云南大学“理解中国”系列活动,如“‘理解中国’学术新人铸魂论坛”“‘理解中国’文化旅游服务团”“‘理解中国’创新创业基地”以及“行者读书会”等形式开展了10多次活动,在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及实践中已逐渐形成课程育人为基础,在提升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和协同育人的育人成效中形成了以“延伸课堂”为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编辑:马永)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