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之城”的幸福密码——宁夏吴忠市利通区以志愿服务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来源: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 苏峰 杨玉瑛 马磊 发布日期:2023-10-1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一座城市,因涌动的志愿红变得温暖。

  宁夏吴忠市利通区总人口46.4万,志愿者注册人数达到9.9万人。在平凡小事中书写“行胜于言”,以无数微光汇聚时代暖流,培育文明新风,建设“志愿之城”。这样的志愿服务,促进了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靠近我、温暖你”,身边榜样带动更多人参与

  “靠近我、温暖你”,这是志愿服务的理念,也是利通的幸福密码。

  3年前,刚做完手术的吴忠市利通区居民、“95后”青年马晶,回家休养身体。卧床第3天,她望向窗外,小区内奔波的志愿者身影映入眼帘,她心里像是被一道光照亮。

  “当时户外很冷,我看着志愿者心想,如果我也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力所能及帮助他人,会不会生活得更充实?”复查病情的路上,志愿者帮助马晶跑前跑后时,更坚定了她内心深处的想法。

  2020年6月3日,康复后的马晶找到了王兰花热心小组慈善协会会长王兰花。

  年过七旬的王兰花是群众心中的“活雷锋”,曾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等称号,被中共中央授予“七一勋章”。她把解决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作为毕生事业,十多年如一日坚持志愿服务。

  王兰花问马晶:“你为什么想做志愿者?”“我想用自己的双手帮助更多的人。”第一次见面,马晶郑重地表达了初衷。

  从那以后,大家总能看到:在金星镇王兰花热心小组慈善协会的服务队里,多了一位年轻姑娘,她身着红马甲,跟在一群阿姨的身后学习和参与志愿服务。半年后,马晶辞去幼教老师一职,成为一名专职志愿者。

  2021年1月,一次走访慰问困难户的活动,让马晶对“志愿者”的含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她跟随志愿服务队到了青铜峡市峡口镇草台子村,来到村民潘志国的家。潘志国一家4口人,3人残疾。“刚推开门,屋里的气味让人难耐。但是,王兰花阿姨一点也不在意,她走进去,坐到床边,拉着潘志国妻子的手嘘寒问暖。潘志国的儿子也跑过去依偎在王兰花身边。”

  王兰花给潘志国的妻子悉心更换新衣服的场景,在马晶脑海深处久久停留。“我第一次觉得,回家的路是那么漫长,一路上都在想,自己应该怎么做,能否一直坚持下去。”这一次,马晶真切地理解了志愿服务的分量:“志愿服务,并不是简单的慰问送物,不只是去几趟困难群众的家里就结束了,要将心比心,长期坚持,把好事做实在。”

  3年时光,在王兰花言传身教下,“徒弟”马晶从年龄最小的志愿者,成长为兰花热心小组慈善协会服务队的助理。

  2022年9月的一天,了解到社区内有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需要帮助,马晶赶去老人家中,给他送去了馒头和菜:“叔,有啥事给我打电话。”在此后的10余天里,马晶自掏腰包帮助这位老人和辖区内其他空巢老人、残疾人,为他们购买食物、生活用品,自费帮助群众就医,个人捐助物资合计达4000多元。

  在马晶的带动下,她的弟弟和母亲也加入到志愿服务的队伍里。“女儿是个好榜样,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参与志愿服务,让社会更温暖。”马晶的母亲说。

  结对帮扶“暖人心”,创新成立三色志愿服务队

  “我们准备去你家里,你想吃啥呢?”马吉财拨通了金积镇马家桥村村民马雪的电话。“叔,我想吃烧鸡。”马吉财来到吴忠市西湖菜市场的一家烧鸡店,老板娘熟悉地和他打招呼:“又来给马雪买烧鸡了?”

  马雪初中时,因病休学在家。得知马雪的病情后,马吉财带着马雪四处寻医看病,中西医都看了,能想的办法都试了一遍,已经花费了5万多元,依然没有放弃希望。8年如一日,马吉财倾心帮扶马雪,时常送去日用品、生活补助,为马雪的生活带去温暖。

  8年前,在板桥乡党委和巷道村党支部的支持下,马吉财在巷道村成立了吴忠市吉财慈善协会,长期帮助有需要的困难群体。

  吴忠市吉财慈善协会爱心志愿服务队,按照志愿者的年龄结构,设置“青苹果”“康乃馨”“夕阳红”三色志愿服务队。志愿者经常去村民家中,陪伴孤寡老人聊家常,帮助空巢老人清洗、打扫卫生,对困难家庭大学生提供捐助等。

  志愿者还与困难家庭结成对子,目前,“一对一”“一对多”志愿帮扶已结对106户,“多对一”志愿结对400余户,共捐赠衣物5万余件,轮椅、拐杖、被子、床单等用品3000余件。

  马吉财常教导孩子:“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从社会中得到一分,就要积极回报两分。”

  “邻里情”,在互帮互助中更加牢固

  “我做了几个香包,你看看咋样?”“好!寓意也好。”前几天,胜利镇上桥社区老干部楼小区居民张红梅,到邻居殷全忠家串门。“又在剪纸呢?”“等剪好了,我想把作品挂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去。你看这里面,还有国产大飞机等十来个场景呢。”

  75岁的老党员殷全忠是利通区非遗剪纸传承人。从小在母亲剪窗花的影响下,殷全忠对剪纸产生了浓厚兴趣,随后专门拜师学习剪纸。“从吴忠雄鹰农机公司退休后,社区为我成立了剪纸工作室,街坊邻居,谁都能来学剪纸。逢年过节,我也剪窗花给大家送去。”殷全忠的剪纸,为社区和谐邻里架起了一道特色“桥梁”。

  殷全忠和张红梅不仅是多年互帮互助的老邻居,还都是上桥社区“红帽子”邻里互助志愿队的志愿者。56岁的张红梅从吴忠洗毛厂退休后,热心参与社区邻里节、厨艺比赛等活动。她积极参加志愿服务,照顾社区孤残老人,还发挥厨艺和手工制作特长,每逢节日就张罗着炸油饼、馓子,还做好粉汤送给邻居。她常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抵对门。”

  走进殷全忠剪纸工作室,墙柜里摆放的剪纸作品,与张红梅的手工仿真花作品相映成趣。殷全忠站在椅子上,挂起了一幅幅剪纸作品。张红梅细心举起“石榴花开 圆梦利通”的剪纸作品,反复说着“别弄坏了”。

  “可以帮我们拍张照吗?”殷全忠手拿剪纸作品,与邻居张红梅合影。多年的“邻里情”,在互帮互助中更加牢固,让他们成为社区的好邻居代表,志愿服务队里的好榜样。

  “一家一”,将爱心活动传承下去

  国庆节前夕,吴忠市利通区消防救援大队的餐厅里一片欢声笑语,来自新华社区的志愿者正与消防员一起包饺子。自1998年以来,志愿者们已经连续25年为消防员送去“家的味道”。

  “老姐妹,天禹在这里挺好的,你就放心吧……”当天,在消防员秦天禹的宿舍内,志愿者马海霞与在河北的秦天禹母亲视频通话。

  被眼前的温馨气氛感染,活动的组织者、新华社区党委书记马芳打开微信,给远在山东济南消防救援大队的刘文伟发去信息:“今天又来到你曾经‘战斗’过的利通区消防救援大队了,你最近好吗?”

  两分钟后,刘文伟便给马芳打来视频:“近来身体可好?社区事务繁多,您要多保重,有时间我还去看您……”

  2012年起,秦渠社区居民在马芳的带领下,与利通区消防救援大队开展“一家一”结对活动,促成多位年老志愿者与消防队员结对认亲。马芳认下来自山东的战士刘文伟、董伟做“干儿子”。马芳有一对亲生儿女,再加上两个“干儿子”,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家庭成员成为融洽的一家人。

  秦渠社区多年来一直开展“一家一”结对活动,至今结对认亲家庭已达105个。

  “社区经常组织志愿者走进消防救援大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我们会继续将这样的爱心活动传承下去。”马芳说。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