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贵港市:五个“突出”提升创建工作成效
来源: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 发布日期:2023-10-2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贵港市有关单位联合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健康义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等主题系列活动。图为科普大篷车进校园。图片来源:贵港市人民政府网站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千赢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五个更大”重要要求、考察广西时的重要讲话和对广西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突出凝聚、培铸、共富、共融、善治等五个“突出”为抓手,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融入加快建成珠江—西江经济带和平陆运河经济带现代化核心港口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城的目标,打造“和为贵”文化工程、红石榴培根铸魂工程、“红格善治”工程等品牌。目前,贵港市有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模范个人142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5个、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32个。

  突出“凝聚”,上下联动凝聚共识。贵港市委、市政府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深入开展工作。一是高位推进。自2021年启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以来,市、县两级均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协调推进创建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定期组织专题调研监督检查,市政协积极开展“委员行动”,持续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讲堂等。二是完善机制。市千赢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委员会成员单位增至43个,推动“两个纳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视巡察、政绩考核)常态化。三是提质扩面。在“七进”基础上,推进创建进公园景区、家庭、超市(农贸市场)、窗口(岗位)、医院、基层政法单位等,港北区与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平南县与周边四县、港南区与青海省贵德县建立跨区域创建协作机制。

  突出“培铸”,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贵港市在有形有感有效上着力,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一是依托基地开展宣传教育。依托中共广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中共广西省代表大会(罗村会议)旧址、港北高中黄大年纪念馆等教育基地,大力宣传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创作了一批红色题材、具有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二是充分发挥全媒体矩阵作用,实现线下线上融合全覆盖。在公共场所持续滚动播放宣传标语、视频,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广泛融入日常工作生活中。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建成60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三是实施红石榴培根铸魂工程,突出“融”的导向,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开学第一课”,在全社会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四是深入挖掘桂林郡遗址、罗泊湾汉墓群等历史遗存蕴藏的文化内涵,举办“和为贵”文化节、专题研讨会等,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

  突出“共富”,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是狠抓产业发展。着力培育绿色智能家居和高端板材、新能源(智能)汽车及电动车、纺织服装、绿色建材、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五个千亿产业集群,树立贵港品牌。二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广西2022年度市县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综合评价中,贵港市被评为“好”等次。全市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17045.14元,增速为12.9%。三是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2022年,贵港市民生支出247.3亿元,增长5.8%,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6%。四是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2022年,贵港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3.2%,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全国第21名,平南县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港北区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称号。

  突出“共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入。贵港市充分发挥社区作用,完善各族群众融入城市的制度保障,引导各族群众在共居共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纳入城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在城市社区、易地搬迁安置区打造“红色一家”“先锋物业”等品牌。二是深入实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2022年,打造市级以上“三项计划”试点示范项目17个,参与人数240多万人次。三是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人才创业落户。组织开展“万名干部回故乡、助推群众建家乡”“千企联千村、共建新农村”活动,为群众办实事。

  突出“善治”,治理能力和防范化解风险隐患能力不断提升。贵港市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创新实施“红格善治”工程。统战、政法、民宗、群团组织等多部门建立定期会商协调联动机制。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建立健全重大事项社会风险评估、情报信息预测预警、重大矛盾挂牌督办、“双包双推”信访维稳等工作机制。

  (贵港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领导小组办公室供稿)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