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娘杨兴和在赶制绣品。邰春摄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革一镇,有一名聋哑绣娘,她的绣品构思新奇、色彩艳丽、线条明晰、工艺精美,十里八乡的村民都对她的刺绣技艺和绣品赞不绝口。她就是新江村的90后绣娘杨兴和。
来到杨兴和的家中,在木屋二楼的“美人靠”上,她正在专心刺绣,举手投足间动作优雅。“兴和这孩子是先天性失聪,但人很聪明,学东西快,可惜当时没有条件送她去特殊学校,不然肯定更有出息。”新江村党支部书记杨忠说。
在杨兴和的绣品上,仿佛可以看到鸟儿在欢快歌唱、花朵争相怒放。“女儿从小心灵手巧、勤奋好学,别人做的图案、剪纸、绣品等,她只要看过一回就能学会。”杨兴和的母亲杨秀慧说,虽然女儿不能用语言表达对刺绣的喜爱,但一针一线都“诉说”着她在刺绣方面的天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除了学习刺绣,杨兴和还利用手机在网络上学习手工编织技艺。2022年,她在贵州省的一项妇女手工技能大赛中获刺绣类一等奖,在第七届贵州省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刺绣项目中获第二名。借着比赛的契机,杨兴和把革一镇的苗绣作品带出了深山,推向了市场。
“女儿的手艺可好了,周边很多人来找她做衣服、编织手工艺品。”杨秀慧说,从图案设计、画图、剪纸到配色、刺绣,整个流程都是女儿手工完成,一套苗衣的价格在2万元左右。
2018年,看到杨兴和的手艺能给村里的妇女带来收入,但与顾客间沟通不畅,新江村妇联主席顾航艳主动担任“翻译”。这些年,很多订单都是顾航艳与客户对接好后,再拿给杨兴和。经过多方面的宣传、推荐,杨兴和接到的订单越来越多,家里逐渐成为刺绣小作坊。
每逢农闲、寒暑假,杨兴和家里的“美人靠”上总是坐满了来学习刺绣的妇女儿童。“虽然我们都会绣一些样式,但刺绣手法、图案花样、颜色搭配没有兴和的好看,很多顾客都喜欢她的这款‘打籽绣’,所以大家都来向她学习。”杨秀眉笑着说,“现在我们不仅是她的学生,也是刺绣作坊的绣娘,每个月还能有3000多块钱的收入。”
目前,新江村有26名绣娘跟着杨兴和学习刺绣、手工编织,其中19人能长期稳定接单,一年下来有2.5万元左右的收入。“我们主要承接凯里市的锦绣公司、本地苗绣公司和周边乡镇、村寨私人的订单,每年的刺绣、手工编织品有60多单,留守妇女也实现了就近就业。”顾航艳说。
据介绍,近年来,台江县立足当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力实施非遗人才“传承工程”,发掘和培养民间刺绣、剪纸、蜡染、银饰等非遗能人455人,并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将群众的传统手艺变成增收致富的“法宝”。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