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洲”吐鲁番:让创建更火更暖更实在丨榜样的力量
来源: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 李翠 发布日期:2023-11-0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2022年7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吐鲁番市考察时,了解当地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乡村振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情况,作出了重要指示。一年来,新疆吐鲁番市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嘱托、奋进有为,全力推进“全疆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文化润疆先行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持续巩固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和美幸福现代化吐鲁番。

  以文化认同滋养团结根脉

  “吐鲁番因气候炎热,得名‘火洲’。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接续奋斗,将荒漠变成绿洲。一千多年前,唐朝西州(今吐鲁番)儿童卜天寿手抄的《论语郑玄注》,体现了中原文化对西域的影响。”走进吐鲁番博物馆,讲解员努尔比娅·阿不力米提正在向参观者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努尔比娅从事讲解工作6年多,对展品背后的故事烂熟于心。“我们不仅要传播历史文化知识,更要传递家国情怀,赓续团结基因。”她说。

  吐鲁番博物馆副馆长邓永红介绍,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博物馆立足丰富的馆藏资源,持续扩大“流动博物馆”覆盖面,常态化举办青少年研学活动,打造线上博物馆、云端展览等,让文物“活”起来,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在高昌区葡萄镇木纳尔村,参观苏公塔的游客络绎不绝,这座古建筑是清乾隆年间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为了恭报清王朝恩遇、自出白银七千两,由其子苏莱曼建造的。在额敏和卓的故乡鄯善县鲁克沁镇柳中城遗址,可以探寻“城廓日日柳年年,火焰山下杨柳春”的美丽风光。遗址附近的额敏郡王爱国主义教育纪念馆,介绍了额敏和卓抗击准噶尔、东迁瓜州、随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光辉事迹,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场所。

  交河故城诉说着丝路繁华,“生命之泉”坎儿井凝结民族智慧,高昌故城见证文化交融……吐鲁番目前已发现200余处文化遗址、4万多件文物,被誉为“世界上最富有的露天考古博物馆之一”。作为全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吐鲁番见证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我们通过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让历史发声,让文物说话,让中华文化通过实物实景实事得到充分展现、直抵人心。”吐鲁番市委统战部副部长窦松林介绍,吐鲁番以增进文化认同为目标实施“铸魂工程”,持续开展“看历史、游家乡、爱祖国”群众性教育活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等,目前已打造了五大文化宣传长廊,建成28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培育打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示范基地等“十大示范基地”55个,引导各族群众铸牢中国心、中华魂。

  创建全覆盖,让团结更有温度

 

  在高昌区新城西门村电商直播间,工作人员正在为直播做准备。 本文图片均由李翠摄

  “民族团结的人民最幸福,民族团结的祖国最强大”“吐鲁番的葡萄藤连藤根连根,就像新疆各族群众心连心”……在游人如织的葡萄沟风景区,朗朗上口的民族团结标语比比皆是。高昌区葡萄沟社区居民古丽妮沙带着从外地来的姐妹们在景区游玩,开心地跳起麦西来甫。“我家在景区附近开了一间超市,前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我家的生意越来越好了!”古丽妮沙说。

  在吐鲁番市烟草专卖公司高昌区烟草专卖局,各位党员在主题党日活动中分享工作体会。“无论是在工作中与零售商、客户打交道,还是在生活中与各族群众相处,都要真用心、真用情、真认同。”马明洋说。据了解,多年来,吐鲁番市烟草专卖公司加强党建引领,将民族团结融入企业文化,促进各族员工共事共乐,在驻村结对帮扶中用实际行动彰显国企担当。

  在鄯善县连木沁镇艾斯力汗都村,河南籍老人王淑芳和村民们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团结佳话口口相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王淑芳从河南来到新疆,在艾斯力汗都村生活了十余年,得到村民们亲人般的关怀。回到河南后,王淑芳辛勤创业,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她牵挂着艾斯力汗都村的乡亲们,出资500多万元,为村里捐建了卫生室、运动场,修建了水泥路等,乡亲们有机会就去看望王淑芳。“就像走亲戚一样,我们要将这份情谊延续下去。”艾斯力汗都村党支部副书记艾热提江·阿力甫说。

  高昌区第一小学京剧社团老师马玉玲(左一)在指导孩子们练唱。

  在高昌区第一小学综合楼,京剧社团教室里传来铿锵有力的歌声。在马玉玲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昂首挺胸,精神抖擞,反复练唱。“京剧是国粹,我很喜欢。我要一直学下去!”学生米热班说。高昌区第一小学副校长牟博介绍,学校实施混班教学,打造了32个精品社团、18个兴趣社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各族学生全面成长、共同进步。

  行走在火洲大地,人人都说团结好,团结的故事讲不完。吐鲁番市创新方式载体,持续推进创建“十一进”,打造民族团结“细胞工程”,实施“好邻居”“好大院”“好巷道”等“十好”创建微行动,“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氛围更加浓厚。

  互嵌发展,共走致富路

 

  托克逊县夏镇南湖村村民苏力坦(右一)查看杏树长势。

  走进托克逊县夏镇南湖村村民苏力坦·都尕木家,3口馕坑一字排开,庭院宽敞整洁。屋后15亩杏园,既是苏力坦的试验田,也是致富林。苏力坦是南湖村种下第一棵杏树的人,几十年来,他不断学习果树栽培技术,大胆实践,培育出新品种“苏勒坦杏”,亩产能达1吨左右,取得良好收益,并带动周边村民一起发展。

  “近年来,南湖村不断壮大杏子、葡萄、红枣等特色林果业,带动生态休闲、观光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农户增收渠道拓宽了,参与旅游经营的积极性也高了。”夏镇副镇长、南湖村党支部书记阿米娜·艾赛提介绍,作为吐鲁番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全村干部群众一起想、一起干,2022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2445元,村民团结共富的决心和信心更加坚定。

  在托克逊县郭勒布依乡硝尔村,有一个幸福大院,今年80岁的柯德纯老人就住在这里。柯德纯老人的家乡在江苏海安,60多年前,他作为支边青年来到村里。“刚来时,这里全是盐碱地,没有房子,我们就借住在维吾尔族老乡家。大家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天黑透了才收工,工具就是简单的铁锹、抬把子等,但是没人叫苦叫累,都是满腔热血。”柯德纯说,经过几代人艰苦创业、接续奋斗,曾经的荒滩已经变成美丽的村落。

  “老一辈无私奉献了一生,幸福大院就是他们安享晚年的地方。”硝尔村村干部周乐鞠介绍,幸福大院里有50套住宅,每户面积约56平方米,大院里卫生室、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等设施一应俱全。

  近年来,吐鲁番市创新举措,推动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74个支边队(组)与周边村结对交流,提高种植养殖技术水平;依托骨干企业,持续吸纳富余劳动力就业;完善兵地结对机制,促进民族团结、融合发展;依托对口援疆机制,与湖南省加强共建,新城西门村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结成“姊妹村”,共建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示范村。

  “我们将赓续民族团结优良传统,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凝心聚力,奋力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吐鲁番篇章。”吐鲁番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玉买尔江·买买提说。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