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乐县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新路径,以两“静”(村史村事进广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街墙)四“动”(同心南乐抖音、同心志愿服务、四季欢乐村晚、同跳一支广场舞)活动为抓手,着力把引领、管理、服务工作抓在平时、做在日常,凝心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村史村事忆乡愁。以小小村落、浓浓乡情为载体,坚持“一村一特色”,深入开展“讲村史、叙村事、话发展”系列活动,挖掘、整理全县322个行政村的村史村事、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特色文化,推进村史村事进广场,使其成为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博物馆”,留住乡愁、凝聚人心的“加油站”,体验民俗、展现特色的“宣传窗”,让群众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了解村庄历史变迁,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感,铸牢中国心、中华魂。目前,全县已建成首批36个村史馆,村史村事文化广场覆盖全县80%的村庄。
弘扬文化增认同。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纵深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街墙,高标准打造了200余处文化街墙。各村庄以白色为底,以彩色为妆,通过农民画、连环画、彩绘等形式,将中草药、孝道、面塑、武术等传统文化画入文化墙,彰显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等,让人们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领略道德精髓、感受家国情怀。
创新宣传求实效。积极探索“互联网+民族团结”工作模式,开通“同心南乐”官方抖音账号,通过“视频+直播”方式,用接地气、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各村历史文化、革命人物、时代骄子、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等,并利用“大运河文化古码头遗址”、“持久抗战”四义士、“百年社亲友谊碑”等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推行同心南乐掌上行(扫码听故事)活动,推动各族群众感知历史、赓续血脉,进一步增进“五个认同”。
真情帮扶暖人心。统筹宣传、团委、妇联、民政、红十字会等部门资源和社会爱心团体力量,组建同心志愿服务队,下设8支分队,志愿者达300余人;聚焦关爱“一老一小一妇一残”,建立同心家园、母爱加油站、童伴之家、夕阳红乐园等活动基地,定期对全县病孤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等群体进行慰问帮扶;开展“红白喜事我来帮”“点亮微心愿”“幸福饺子宴”以及爱心义诊、爱心理发、卫生清洁、戏曲演出等志愿服务活动,发放同心服务卡,以“小关爱”聚起“大团结”,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引导各族群众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别样村晚送欢乐。紧扣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扎实开展“欢乐村晚”唱响乡村和谐曲活动,挖掘有文艺特长的乡土人才,每乡组建成立4支巡演队伍,以各村文化广场为主阵地,以区为单位开展巡回演出。通过群众自娱自乐、自导自演的方式,唱经典戏曲,演百家故事,原汁原味呈现乡村生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目前,56支文化队伍辐射全县14个乡镇,今年以来开展交叉巡演440余场。
舞动幸福深交融。以“舞”为媒,充分利用各村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等平台,大力开展“中原舞翩跹”南乐县“舞动幸福”广场舞展演活动。全县组建了100多支舞蹈队伍,把南乐特色文化融入到一曲曲群众喜闻乐见的广场歌舞中,改编成各族群众耳熟能详又便于推广的全民健身舞蹈,打造出独特的本土文化品牌。“中原舞蹁跹”广场舞大赛已连续举办9届,通过村打擂、区比拼、乡竞技的方式,营造相互交流、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的浓厚氛围,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编辑:马永)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