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有一只标本,叫“箭矢鹳”。1822年,一名德国猎人捉到一只“怪异”的白鹳,它的脖子被一支近80厘米的长箭自下而上贯穿。经鉴定,这支箭矢来自非洲中部。也就是说,这只白鹳在中非地区被射中后大难不死,迁徙了几千公里抵达欧洲。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的鸟类迁徙证据。
世界上每年有数十亿只候鸟,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往返迁徙,迁徙路线几乎遍布全球。如何发现其迁徙路线,迁徙距离受何种因素影响,备受学界关注。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詹祥江团队,通过整合多年鸟类卫星追踪数据和种群基因组信息,成功揭开了北极地区游隼迁徙的秘密。这项研究被列入2021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一。直到今天,它仍是生物学研究的热点。
游隼在动物分类学上隶属于隼形目隼科,是世界上飞行速度最快的动物之一,最高俯冲速度接近390公里/小时,它也是地球上最成功的顶级捕食者之一。
科学家历时6年,在北极地区为6个种群的56只游隼佩戴卫星追踪器,发现它们主要使用5条迁徙路线,在种群和个体水平上具有非常高的迁徙连接度和重复性。同一只游隼在不同年份,几乎都会沿着同一条路径往返迁徙,这些种群的迁徙距离显著不同:其中西部2群距离约3600公里,而东部4群则达到了6400公里。
通过对东西部迁徙游隼种群基因组的对比分析,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一个和记忆能力相关的基因ADCY8,在长距离迁徙种群中受到正选择,证明长、短迁徙种群主要基因型存在功能差异,揭示了长时记忆可能是鸟类长距离迁徙的重要基础。北极游隼长、短距离种群的分化,大概在末次冰盛期(距今约2万年前)。因冰川消退而带动的繁殖地向北退缩,以及越冬地变迁,可能是游隼迁徙路线形成的主要历史原因。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人类活动强度不断加剧,以游隼为代表的鸟类迁徙环境面临日益严苛的挑战,迁徙途中的“绊脚石”——风电机组、高压线、人造光源等也越来越多。因此,欧亚大陆西部的游隼最有可能出现种群数量下降,它们可能会前往新的越冬地区,或是完全停止迁徙。
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和活力,生物多样性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鸟类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迁徙向人类诠释着飞翔、执着、温情和生命。让我们一起爱护地球,保护鸟类,珍爱我们的生态环境,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学草地资源学院教师)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