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在瑞丽市畹町镇混板村委会弄片村民小组,沈坤(左一)为村民测量血压。新华社记者 胡超摄
“我认为做好一件事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是需要人帮人、心连心的。”沈坤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畹町仁慈医院院长,今年73岁,扎根边境一线行医已经31年了,依然坚持每天查房。遇到病人、家属,他都笑盈盈地打招呼。
畹町仁慈医院坐落在中缅边境,位置特殊,条件艰苦。这些年来,医院来了很多人,也走了很多人,而沈坤一直坚守在医院。“我虽然年纪大了,但仍希望为守护边民生命健康作贡献,更希望能培养一批爱岗敬业、脚踏实地的医学人才,回报社会。”沈坤如是说。
畹町情缘
走进畹町仁慈医院的病房,过道空间要比一般的病房宽出来很多,摆放着免费为陪床家属提供的木板床、灶台等物品。沈坤查房时,遇见刚入院不久的患者孙五,轻声提醒他注意休息。
孙五来自畹町芒棒乡弄弄村,前几日突感呼吸困难,当天送到医院检查发现大量胸腔积液,沈坤和同事及时为他治疗,目前情况已经好转。孙五的老伴说:“我们到这里看病很方便,医院没有繁琐的手续,沈医生一直关注孙五病情,现在好多了,很感谢沈医生。”
“畹町仁慈医院能坚持走过这么多年,离不开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他们不把我当外人,我视他们如亲人,我要尽力让他们在病痛时看到希望。”每次听到患者和家属真诚的感谢,沈坤心里都会感到温暖,也让他回忆起这些年的行医生涯,和他与畹町的情缘。
20世纪70年代,上海延安医院支援边疆,整院迁至昆明,当时急需医务人员,昆明人沈坤报名加入,接受医院培训。“当时条件艰苦,没有教材,就刻钢板印刷课本,由高年资医生和主任授课,就在那样的条件下,我们还参与新建医院环境改造。”沈坤说,艰苦的条件磨炼了他勤奋好学的品质,最终他在50多个人中脱颖而出,分到了麻醉科,开始了他的行医之路。
1992年,时任昆明市延安医院危重病科副主任的沈坤第一次到访边城畹町。他发现畹町医疗设备落后、群众看病十分艰难,随即向昆明市延安医院提交了在畹町成立分院的申请报告。在昆明市延安医院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沈坤带领20多名医护人员从昆明来到畹町,在原来混板乡卫生院的基础上创建了昆明市延安医院畹町分院心血管中心。
不久后,沈坤因重病回到昆明住院治疗,不少同事觉得离家远、不适应等,纷纷打起退堂鼓。身体康复后,想到畹町百姓迫切的眼神,沈坤不顾家人反对,放弃公职来到畹町,卖掉房子、贷了款,筹了25万元开办畹町仁慈医院。
医者仁心
把沈坤留在畹町的,还有当地百姓的真情。
有一次沈坤从瑞丽站搭车回畹町,天已经黑了,还下着瓢泼大雨,他又冷又饿,路过的傣族大妈牙曼应见状,邀请他到家里吃了一顿热腾腾的晚饭。一个暖心举动,让沈坤在异乡有了家的感觉。从那以后,沈坤成为牙曼应的干儿子。“干妈给我取了一个傣族名字叫依旺,虽然没为我和妻子量过身高和体重,她却能缝制出合身的傣族衣服给我们夫妻俩,真的很感动!”沈坤回忆道。
除了群众的关心,沈坤和仁慈医院还得到当地干部的支持。“在医院初建、最困难的时候,有位姓张的老领导每次路过都会进来看看,问问有什么需要的。当时候诊区没有座位,他为我们送来了靠椅,让我坚定了守护‘家人’健康的信心。”沈坤说。
1994年,畹町遭受一次非常严重的流行病,持续了将近一个月,20岁以上的群众基本都发病了,症状是发高烧、腹痛。当时只有四张病床,医务人员少,晚上忙得没有时间睡觉。祸不单行的是,沈坤的右脚骨折,没有恢复好,骨头都变形了。他忍着疼痛,打上石膏继续为病人看病。
“真心换真心。病人家属看在眼里,为我找来草药包扎治疗。”沈坤说,他多次与昆明市延安医院的专家会诊、优化治疗方案,加上昆明市延安医院给了一批药物,大家鏖战了一个月后,这场流行病的“战役”最终取得了胜利。从此,畹町仁慈医院得到更多群众的信任。
畹町仁慈医院的患者除了来自瑞丽,还有陇川、芒市等多个周边地区。不论患者来自哪里,沈坤一直坚持先治病后收费,许多费用更是能免则免。不方便到医院就诊的,他就上门为病人看病。有一次,他前往病人家途中,遭遇滂沱大雨,道路泥泞不堪,他的鞋陷进泥水里找不到。为了不耽误看病,他光脚赶到病人家中开展诊疗,直到病人情况缓解后才安心离去。
患有颈部淋巴结恶性肿瘤的杨生吉,因家中无人照料,被人送到畹町仁慈医院住院治疗。考虑到患者年龄较大,按照沈坤一直以来的要求,医院不仅为他安排了主治医生,还专门抽出几名职工轮流照料。黄高宏就是其中一位。在黄高宏看来:“老人不容易,我们能做的更多是关怀和陪伴。”
启新之路
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加上畹町仁慈医院“仁慈为民、行医为民、回报于民、造福于民”的精神感召,近几年,一些外地来的医生、医学生主动加入医院,朱荷叶就是其中一员。
朱荷叶来自云南曲靖,今年7月从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来到畹町仁慈医院。“沈老师和蔼可亲,平常我外出时,沈老师都会打电话提醒我要注意安全。我们工作犯错误了,他也会耐心讲解。”朱荷叶说,沈坤经常告诫后辈,对病人认真负责,就是最好的医德,“不能让患者花无效钱”“真正治愈病人的,不是冷冰冰的医疗器械,而是医生的爱心、责任心”。
主动加入的新一代医生中,有近十个双职工家庭,他们中不少已成为各科室骨干。这群年轻人将接过沈坤手中的接力棒,扎根边境一线,尽心尽责践行服务患者的初心。
从最初只有几间平房、2个人的卫生院,到现在已有职工72人、病床100余张,畹町仁慈医院设施不断健全,队伍不断壮大。医院设有内科、外科、妇科、检验科、医学影像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还配备了CT和X光机等先进设备。“下一步我们要把胃肠镜检查做起来,更好地满足群众在家门口看病的需求。”沈坤说。
在沈坤的办公室里,一封《来自基层群众的心声》的信件中说:“……在我们身边一直有一所为我们而办的医院,那就是畹町仁慈医院,有病上畹町仁慈医院已经成了我们的习惯,在我们的心目中,畹町仁慈医院就代表着党和政府对我们群众的关怀……”书信后面,密密麻麻是几百名群众的签字和红手印。
一袭白褂,一生牵挂。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至2023年,畹町仁慈医院接诊患者37万余人次。2017年,沈坤入选“中国好人榜”。2020年,畹町仁慈医院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今年12月,沈坤入选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云南省拟推荐候选人名单。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