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秀山的花烛梦丨乡村振兴
来源: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 新华社记者 刘梓桐 赵佳乐 发布日期:2024-01-0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30多年前,陈建友接到爷爷的电话:“回来吧,把我们老祖宗的手艺传承下去。”在外务工的陈建友很感动,答道:“下场雨我就回来了。”于是,在一个雨天里,陈建友收拾好行李,踏上了回乡做花烛的路,这一干就是38年。

  在渝湘黔交界的“边城”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新人结亲有一个传统,必须点上4对红烛。这红烛可不同于普通的蜡烛,上面雕刻着龙、凤和花朵等吉祥图案,雕刻技艺精湛,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龙凤花烛”。

  提亲时点“三花烛”,迎新时点“双喜花烛”,拜堂成亲时才能点“龙凤花烛”,洞房时再点上一对小“龙凤烛”……在秀山,花烛的使用非常考究。以前是遵从规矩,现在“老规矩”没了,但寄托着新人美好祝愿的花烛继续流传了下来。2007年,秀山龙凤花烛被列入重庆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传统的龙凤花烛,颜色较为单一,雕刻图案也比较简易,一对只能卖十几元。由于传统手工艺无法机械化量产,且工艺繁杂、耗时,利润微薄,当地的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少有人愿意传承手艺,龙凤花烛制作工艺面临失传的风险。

  陈建友家三代从事龙凤花烛制作,为提升手工花烛档次,适应新的市场环境,身为市级传承人的陈建友开始对父辈制作的龙凤花烛进行改良。他的创新,最初是从龙头开始的。

  学艺时,陈建友就有一个疑惑,觉得父亲雕的龙头不像“龙”。在熟练掌握传统技艺后,他萌生了改造龙头的想法。“龙凤花烛的工艺,难就难在龙头。”他说。为此,一连好几周,陈建友挑灯夜战,研究龙角、龙须、龙眼……一个一个细节抠,终于研制出符合当代人审美认知的龙头图样,他拿着新款式到市场卖,果然销量好了许多。

  如今,龙凤花烛在陈建友的工作坊里已经花样百出,仅是龙、凤图样就有五六种,颜色形态各不相同。此外,他还研制出寿星烛、牛头烛、花灯烛等多种款式。近年来,陈建友开始探索年轻人市场,推出香薰花烛等文创产品,销至浙江、福建等地。

  “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不断创新,适应时代和市场的需求,传统技艺更是如此。”陈建友说,通过不断创新,龙凤花烛从过去十几元一对,发展到现在作为工艺品卖到120元一对,有的定制款甚至可以卖上千元。

  上蜡、熔蜡、调色……秀山职业教育中心的工作坊内,一群身穿校服的年轻人正低头专心制作着龙凤花烛。这些学生中,有的认真模仿传统龙凤花烛的样式,有的已经开始创作自己的样式。工作坊四周,一对对形态各异的花烛成品整齐罗列。

  为了让龙凤花烛等传统非遗更好地传承下去,秀山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与秀山职业教育中心和秀山县特殊教育学校等合作,打造“非遗大师工作坊”,实行学徒制教学,着力培养非遗人才。

  通过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对非遗项目进行创新,秀山职业教育中心现已开发婚庆、寿庆、香薰等5种类别186个规格的龙凤花烛产品,并推动非遗作品商业化转化,促进文旅深度融合。目前,秀山职业教育中心龙凤花烛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坊已培训近2000人,秀山县特殊教育学校已培训学生56人。

  聋哑人曹雳曾是秀山县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了龙凤花烛聋哑学生劳动技能特长训练班。毕业后,他留在老师的工作室继续从事龙凤花烛制作,如今已经3年了,工资从每月的1500元增加到3500元左右。他表示,非遗课程教了真手艺,自己有了自力更生的硬本领。

  如今,龙凤花烛在“边城”秀山散发着光芒,照亮一代又一代的秀山人。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