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当前抓好“三农”工作的关键之举,也是我国实现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必答题。民族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地质地貌复杂、自然资源丰富、气候类型多样,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加强顶层设计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区域农业发展实际和比较优势,制定专项发展规划,打通束缚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与地方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组织科研团队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详细了解土壤墒情、气象条件、作物种类、传统农耕文化、特色农产品以及农业产业现状等相关信息。结合农业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强化区域协同,搭建区域合作平台,促进农业资本要素流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农业资本要素支持。
落实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设立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特色农业品种选育,对采用绿色低碳生产技术的农业企业给予税收减免优惠,对参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金融机构提供贴息支持。实施小农户能力提升工程,鼓励小农户通过联户经营、联耕联种等方式开展生产,通过土地流转参与农业新质生产力项目,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夯实制度创新保障。强化农业风险管理,完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完善监督机制,做好政策实施效果评估。
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平时产得出、供得足,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
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坚定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根据自然条件、农业生产特点与发展需求,科学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加大对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可以设立专项建设资金,鼓励金融机构和农业保险公司参与,为高标准农田提供信贷和保险支持。
4月17日,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工人在标准化育苗试验温室为正在进行试验的小黑麦浇水。
目前,该基地选育的特色蔬菜、药材及饲草品种和栽培模式已在当地推广种植,持续推动高原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华社记者 王曦摄
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运用无人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赋能粮食生产过程,科学合理组合传统农业生产要素,形成以新型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为特征的先进生产力,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和土地亩产能力,实现农业生产高质量、高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确保粮食储备安全。民族地区幅员辽阔、自然资源富集,产出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极大丰富了粮食品类。要更好发挥这一优势,优化储备结构,加强储粮精益化管理,持续提升仓储基础设施能力,实现粮食储备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
驱动绿色转型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要落实“双碳”行动,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改造升级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农业生产模式,积极推广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山地智慧农机装备、先进养殖设施和环保处理技术,提高种植养殖业生产力,降低能源消耗、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
发展农业新业态。要依托气候、土壤等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培育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全链条开发流程,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要构建生态与农业协同发展制度体系,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中生态补偿的力度,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实现生态价值转化。推行轮作休耕制度,减轻土壤负担,恢复土壤肥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加强人才培养
形成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人才作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推动民族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民族地区要结合实际,整合涉农教育、科研、企业等资源,协同育人,因地制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队伍。加快培育会操作无人机、农机设备、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的高素质现代农业人才队伍,打造符合新型农业发展需求的实用型、知识型、技能型人才队伍。
提升新农人技能水平。要依托当地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实践平台,为新农人提供实践场所。邀请农业领域专家、种植能手、返乡创业成功人士,对新农人开展实践操作培训指导。建设“互联网+”智慧农业数字化实训平台,帮助农业生产者学习智能灌溉、无人机植保、精准施肥等新技术,帮助新农人增知扩能,适应新技术、新业态的要求。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民族地区要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完善农业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完善激励措施留人留心,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编辑:海宁)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