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铸就了泉州历史上的辉煌,多元文化交融互鉴成为泉州突出的精神特质。新时代,泉州凭借“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闯劲,弘扬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扎实推进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窗口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泉州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之路。
开放包容重服务
今年6月,泉州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制作的民族团结进步短视频《家》在多个媒体平台播出。该片通过珍贵的镜头、鲜活的影像,讲述了新时代泉州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感人故事,引起广泛共鸣。
自丰泽区2013年被确定为福建省首个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以来,泉州进一步扩大鲤城区、晋江市为工作试点,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生活,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市民化”“同城化”是晋江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开展城市千赢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的关键词。在全国百强县(市)中长期名列前茅的晋江,民营经济活跃。近年来,晋江在福建省率先推行流动人口市民化积分优待管理办法,对持有居住证的新晋江人实行积分管理,积分排名靠前的可享受购房补助等优待政策;率先实行居住证制度,持证人享受子女就学、参加社保、住房保障等30多项市民化待遇,有效实现新晋江人“保障全覆盖、待遇均等化”;在文化融入、产业融入等方面出台多项措施,鼓励新晋江人参与公共事务、融入社区生活。
近年来,泉州准确把握人口大流动、民族大融居的趋势,把千赢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到县、延伸到乡,健全联系协调、信息会商等工作机制,实现跨部门协同。推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五个一”服务管理机制,建立完善一个工作网络、一个沟通协调机制、一个问题反映和处置机制、企业内部一支服务管理队伍、一套服务管理措施。以鲤城区、丰泽区、晋江市3个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试点单位为重点,成立由区(市)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实现领导、人员、资金、责任“四到位”,构建起协同高效的服务管理网络,确保服务及时到位、工作落到实处。
互利共赢重筑魂
今年7月,宇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的宁夏籍员工马远夏,向参加第十四届海峡论坛·两岸各民族携手向未来活动的代表们介绍他来到晋江的收获,并深情表示“晋江是我的第二故乡”。
宇踏公司现有员工近800人,其中少数民族员工约占1/3。公司定期举行升国旗仪式、开展团建活动、为员工开生日会、开设普通话培训课程,并积极筹措困难扶助资金、落实人文关怀等,让各族员工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泉州持续推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鼓励和支持用工企业用心用情留人,各族群众也用真情回馈着这座城市。
今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突袭泉州,各民族守望相助、共克时艰。来自新疆的麦提托合提·杰力力筹办“民族一家亲”抗疫爱心厨房,为一线抗疫人员免费派送爱心餐;在泉港区进修学习的10名西藏洛隆县医务人员,成为奋战在核酸检测一线的“大白”;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进修学习的4位宁夏青铜峡市医务人员递交“请战书”,加入抗疫队伍;在泉州一家医院工作的维吾尔族姑娘迪丽胡玛尔·木太力甫也走上了抗疫前线……与此同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物资驰援泉州。各族同胞以炽热的家国情怀,共同筑起抗击疫情的“铜墙铁壁”。
互学互鉴重融合
今年1月,泉州市农业学校举行西藏班学生与“代理家长”认亲结对仪式。热闹的亲子活动拉近了“代理家长”和学生的距离,灿烂的笑容定格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美好时刻。近年来,泉州市农业学校扎实推进石榴籽工程,做好西藏班工作,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之路。
今年暑期,泉州职业技术大学丰泽书院“民族团结”实践团在丰泽区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师生们走进社区,开设民族团结绘画课堂,带领小朋友感知中华文化魅力;走进田间地头,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推介村里的特色农产品,助力乡村振兴;开展环境卫生、文明宣传等工作,为营造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生活环境贡献力量。
近年来,丰泽区创新方式方法,探索互嵌式社区治理模式,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例如,源淮社区创新“一家四园五基地”服务模式,建设石榴籽之家,温馨家园、开放学园、创业佳园、生活乐园,儿童早教发展基地、青春健康教育基地、女性生殖保健基地、爱心帮扶救助基地、老年人关爱基地,帮助各民族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社区。社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专业社工机构等方式,提供专业服务;成立服务中心,依托社区网络,将各民族流动人口纳入服务管理平台,提供全方位服务。
泉州着力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以村庄、企业、学校为重点,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示范典型培育工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截至目前,泉州培育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5个、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1个、福建省民族团结进步重点区重点单位5个、福建省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试点单位3个,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创建工作格局不断巩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