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立文与学生在一起。西南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供图
卢立文,西南民族大学教育学与心理学学院辅导员,“蓉融”辅导员工作室主持人。工作十余年来,他深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积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关心各族学生发展,注重加强学生发展指导,持续开展学业辅导、实践创新等指导,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一张A4纸,对折3次,得到8个大小一样的长方形,分别对应大学4年的8个学期,在每个长方形里写下自己对各学期的规划和目标。”在西南民族大学教育学与心理学学院新生入学教育主题班会上,辅导员卢立文正在进行一场独特的“入学仪式”。
伴随着笔尖和纸摩擦的“沙沙”声,一场以心换心的育人之旅开始了。
用心守护学生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
有一年的毕业季,卢立文收到一封感谢信,娟秀的字迹诉说着感恩之情。写信的学生曾犯过一次错。
卢立文坚信爱是打开学生心房的唯一钥匙。彼时,他一直在思考,怎样既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帮助学生在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后来,卢立文推荐这名学生应聘勤工助学的岗位,并多次与她深入交流。渐渐地,爱与关怀让这名学生逐渐敞开心扉,顺利度过“心理危险期”。
“感谢老师的帮助、陪伴,让我能彻底转变,通过努力走向自己想要的生活……”信纸间的温度从手掌传到心里,卢立文的眼眶湿润了。
这名学生不知道的是,她勤工助学期间的部分补助,是卢立文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来的。他担心学生有负担,一直默默守护着这个秘密。
“师者匠心,止于至善。师者如光,微以致远。”卢立文始终秉承这一理念,以细腻的关怀、敏锐的洞察抚平学生心灵的沟壑,亦如一抹温暖的阳光驱散阴霾。
不与学生脱节
“最近压力好大,真的好想躺平。”电梯间里,一名学生正向同伴“倒苦水”。原本有些疲惫的卢立文站在角落,突然变得精神起来,认真地听起两人的对话。
关注学生的“近期热点”,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卢立文的工作习惯,也是他与学生不脱节的秘诀。
像集邮一样,卢立文有一本自己的小册子,他会及时将学生的情况记录在册,并细心地附上日期。此外,小册子上还有每一名学生的“独家”档案,包括兴趣爱好、家庭情况、性格特点等。卢立文不放过每一个丰富档案的机会。这位“耳听八方”的辅导员,从一个人延伸到学生群,巧妙又全面地捕捉学生的近况。
为提升专业服务,卢立文和同事们成立了“蓉融”辅导员工作室。工作室里来访的学生络绎不绝,卢立文拿着笔耐心地记录着。寒来暑往,时间冲淡着记忆,但卢立文的册子上记录的学生档案一直伴随他。多年来,工作室形成了一些有特色、可推广的工作模式和研究成果,成功入选2022年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名师工作室”。
用情陪伴学生
“对自己拥有一颗平常心,对工作拥有一颗事业心,对学生拥有一颗责任心。”卢立文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用爱心去塑造学生的灵魂。有学生情绪不好被发现了,他会利用课余时间和他们谈心;学生生病住院时,他会第一时间赶到医院;当得知学生有情绪波动,他会第一时间通过文字、语音送去安慰。“要和他们保持联系,并持续关注,才能了解他们需要什么。”他说。
暑假期间,卢立文还会对学生进行家访,即便是相距2000多公里的新疆,也无法阻挡他关爱学生的脚步。
大家常常称卢立文为“超能”辅导员,然而他的“超能力”不止这些。他还有超强的记忆力,记得关于学生的大事小情;他还有超高的效率,能把各种繁杂琐事安排得细致稳妥;他还有永葆青春的“魔法”,保持年轻的心态和学生快乐相处……
这些,其实都来源于他对学生、对教育的热爱。“养花人最欣喜的莫过于花开,教育者最欣慰的是学生成才。做好辅导员,当好养花人,我会继续努力。”卢立文说。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