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的重要阵地。在高校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当前紧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的有效实践。
联通育人主体,整合教育资源集中化和教育体系链接性。强化所有育人主体切实履行育人责任,引导专业课教师、实验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各级领导干部,在各自服务领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破解高校非专职思想政治教育人员不想干不能干的现象。建立高校育人体制机制和责任清单,充分发挥组织、管理、课程、科研、实践等十大育人体系和自我教育的功能,填补育人空白地带,形成全员合力。构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协同育人体系,促进三支队伍间的业务合作,促进育人主体整合,充分发挥育人主体能动性。
畅通育人过程,挖掘教育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和教育功能有序性。培育过程由理性认知到情感认同,促使学生在实现知行合一的过程中,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成为行动自觉。教育过程覆盖每一名学生及其各学习阶段,在教学科研、实习实践、创新创业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元素,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统筹规划不同发展阶段教育的衔接性。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规律,创新教育方法、探索教育形式,拓展教育渠道。
融通育人空间,打通教育时空场域持续化和教育方式连续性。突出“小而精”的专业课堂学习空间,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注重与专业建设、课程思政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自觉接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利用 “大而全”的课外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学习、科研、生活、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在润物无声中深植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融合“广而博”的网络学习空间,连通网上网下,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实现课上课下无缝衔接。
变通育人载体,推进网络教育可视化和教育形式多样性。加强网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平台建设,引导学生围绕理论学习、时事政治、网络热点、实践锻炼等开展讨论,推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系列精品慕课、微课,利用好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平台“道中华”,探索网络空间的育人新样式。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利用网络促进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在网络交互学习环境中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北方民族大学辅导员)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