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成为一名优秀的思政课老师,是我读高中时就树立的理想。2010年,从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毕业后,我来到西南民族大学任教。
作为呵护青年学子健康成长的“庄稼人”,如何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为此,我抱着终身学习理念,坚持阅读,从《共产党宣言》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我反复研读,对经典名句做到信手拈来、脱口而出。我也经常阅读政治类、历史类书籍,及时了解时政热点,并将这些内容融入课堂,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科学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筑牢理想信念。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温暖鲜活、可亲可信,是思政课应有的样子。我用青年学子乐于接受的方式,利用身边的鲜活资源,将道理与事实相结合进行讲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努力做到既“接天线”又“接地气”。
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这是讲好思政课的丰厚资源。我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堂进行经典语录诵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堂采用“读习语 悟思想”“时政3分钟”“讲述新时代的故事”等形式,在润物无声中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
正是不断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政课教学创新,我获得了一些荣誉。但荣誉不仅仅是鼓励,更是鞭策,让我更加坚定上好思政课的决心。
教书育人绝不局限在课堂。平时,我坚持中午和晚上各用20分钟,通过电话、微信、短信等方式,解答学生的困惑,比如是否要考研、考公等,或是共同探讨对时政热点、社会现象的看法。目前,我已经帮助辅导30余位本科生成功考研、成为选调生,介绍3位学生入党,指导2位硕士研究生顺利考上四川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作为一名老师,看到学生们学有所成,拥有更好的未来,我内心感到无比开心和幸福。
教书育人是一辈子的事。成为一名老师并不难,但要成为一名党和人民期待的好老师,需要用毕生行动去实现。回望过去,感恩西南民族大学提供舞台让我实现年少时的梦想;展望未来,我愿意一直做学生们喜爱的老师,浇灌沃土,培育新苗,成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师益友和引路人。
(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