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有谁知道‘长安街上的掌灯人’中的‘长安’是现在的哪个城市吗?”西南民族大学第八届研究生支教团(以下简称“研支团”)团长丁诗瀚问道。学生们或低头沉思,或嘴唇蠕动小声嘀咕着“西安”,但并没有人举手起来回答问题。
丁诗瀚支教的学校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中学。学生们在课上几乎不主动发言,课下也很少用普通话交流,这给初来乍到的丁诗瀚带来了无形的压力,“我不知道他们平时喜欢聊什么,也很难融入。”
一次上课,丁诗瀚让一名学生回答问题,他居然害羞地躲到讲桌后面。在发现学生们普遍羞于表达、不敢开口时,丁诗瀚意识到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语言不应该成为我们沟通的障碍。”
为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深入人心,让青少年多讲普通话、写好规范字,研支团做了很多探索与努力。
逐字念课件是丁诗瀚鼓励、锻炼学生使用普通话的一种方式。“当课件上有长段文字时,我会让学生来读一读。”当遇到不认识的字时,丁诗瀚会采用同音字、同形字辨析等方式,讲解生字与熟字之间的区别,加深学生的印象。
借助课堂教学打造“推普”主阵地。研支团在思政普法、历史传承、文学经典等讲授中,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生动化、立体化,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悟文字的力量。
美术课上,看着学生拿起画笔,专注地在纸上一笔一画书写汉字,绘出美丽的图案,美术老师、研支团成员何思琪由衷地开心。她深有感触地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凝聚了文化认同,在指导学生规范书写的过程中,我也深刻感受到了图画和汉字相结合的魅力。”
课余时间,研支团倡导学生开展“我给家人当老师”活动,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推进家庭中普通话的使用,以实现“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推动一个群体”的“推普”两级跳,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研支团的“推普”对象不仅局限于学校学生,还面向学校教师。举办教师普通话交流分享会,组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较弱的教师观看普通话教学微课,引导教师使用普通话进行授课,充分发挥“普通话小镇”“畅言普通话”等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优势……研支团聚焦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传播,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普通话学习资源。
在研支团成员的不懈努力下,红原县中学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氛围变得愈发浓厚。晚自习时,学生会自觉抽时间练习书法。“有时,学生甚至会问到我都不认识的生僻字。”还有学生问丁诗瀚如何把字写得更漂亮,为此,丁诗瀚收藏了许多“一日一字”的短视频。“真正的变化在细处,由小积大,厚积薄发。”他说。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书同文,语同音,人才更易同心共鸣。一年的支教服务仍在继续,丁诗瀚对接下来的推普工作充满信心,“我们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为推动新时代国家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